胡錦濤總書記7月23日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發表的重要講話指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涉及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根本性變革的戰略任務,必須把生態文明建設的理念、原則、目標等深刻融入和全面貫穿到我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的各方面和全過程,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為人民創造良好的生產生活環境。
生態文明建設,涉及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根本性變革!
環境不堪重負 形勢呼喚變革
我國經濟保持了30多年的快速、持續增長,國內生產總值躍居世界第二。在國民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經濟總量逐年增加、工業化城鎮化步伐加快、能源消耗總量增長過快的同時,全國主要環境質量指標正在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我們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不能不看到,我國的生態環境形勢已經相當嚴峻,突出的環境問題尚未得到根本解決,新的環境問題日益凸顯,主要污染物減排任務十分艱巨,環境污染處于較高水平。特別是溫飽問題基本解決了,吃得更好更健康的問題就突出起來了。以至于有群眾調侃說:“現在吃的東西真多,但吃什么才放心呢?吃葷的怕激素,吃素的怕毒素,喝白水都怕有害元素。”我國在環境問題上面臨的國際壓力也進一步加大。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我國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排放量居世界第一。我國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二氧化碳排放量的1/3左右是由出口產品產生的。一些西方發達國家受惠于我國的出口產品和環境逆差,又利用環境問題對我國施壓,制造綠色貿易壁壘。發達國家一兩百年出現的環境問題,在我國近30多年的快速發展中集中顯現,我國面臨的環境問題結構型、壓縮型、復合型特征明顯,比世界上任何國家都要復雜,解決起來的難度比任何國家都要大。
我們現在致力于建設和諧社會。大量事實表明,人與自然的關系不和諧,往往會影響人與人的關系、人與社會的關系。如果生態環境受到嚴重破壞,人們的生產生活環境惡化,如果資源能源供應高度緊張、經濟發展與資源能源矛盾尖銳,人與人的和諧、人與社會的和諧是難以實現的。我們正在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快車道上起跑。未來幾十年,中國還將發生“驚天動地”、“翻天覆地”的變化。在這大變化、大進步、大發展中,就必須把“天”和“地”的關系安排好,才能“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我們切切不可再持續糟蹋和掠奪大自然,等著大自然必然到來的懲罰和報復。近代大國經濟的發展,大都涉及對煤、石油等不可再生資源的大量需求。其崛起過程中為滿足這種需求,往往靠堅船利炮、圈占土地、奴役他人來掠奪,“以霸強國”,自然“國強必霸”。中國的發展,必須避免也不可能再走這條路。我們別無選擇,只能千方百計地在持續發展、科學發展中,讓消耗更少產出更多,讓發展又好又快持續不斷,讓天更藍山更青水更綠,把中國建成森林覆蓋碧水藍天、與環境友好與自然和諧的、中華民族共同的美好家園。
環境不堪重負,形勢呼喚變革,前景坎坷光明,道路別無選擇,生態文明建設勢在必行。
涉及生產生活方式的根本性變革
近代以來,西方現代化看起來頗為成功,以至于現代化也就常被理解為西方化。若干民族、國家不斷在器物、制度和觀念上,在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上模仿西方。但是西方的現代化其實付出了巨大的代價,消耗了比其人口比例高得多的不可再生的能源和資源,占據了比其人口比例高得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這種發展方式,實質上是少數人剝奪多數人,是造子孫孽斷子孫路。現在全球的生態危機,本質上就是這種不能重復、不可復制的資本主義發展方式的危機,它宣告了西方自第一次工業革命以來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排放的增長模式不可持續;它預示著人類發展模式必須轉向自覺、自律。
生態危機,是“危”,也是“機”。危險與希望同在,挑戰與機遇共存。
放眼世界,在未來的世界發展方向中,傳統的發展模式必須摒棄,人類正面臨前所未有的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機遇。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2011年《全球新興的綠色經濟》預測:在農業方面,采用有利于生態的耕作方法,在不破壞生態系統和人類健康的條件下,可以在2050年供養90億人口。在能源方面,對經濟能源以及能源效率的提高進行投資,2010年投資額估計高達創紀錄的1800億~2000億美元。鑒于全球1/3的能源使用終端都發生在建筑物中,建筑業本身消耗的物質資源也占到全球物質資源消耗的1/3,必須大力發展綠色經濟,現有綠色技術加上可再生能源供給的發展,可以在投入每噸35美元成本下減少35億噸二氧化碳排放量。在水資源、林業發展、制造業、廢物利用、綠色旅游業、交通運輸業方面,綠色經濟也都大有可為且必將大顯身手。
縱觀歷史,近代中國被西方翻天覆地的第一次工業革命邊緣化,落后就要挨打,由此埋下了百年落伍、百年動蕩、百年屈辱的禍根。第二次工業革命到來時,中國不但是落伍者、局外人,還是第二次工業革命的被掠奪者、挨打者。第三次工業革命到來時,站立起來的中國成為主動追隨者、奮力追趕者、積極參與者。睡獅醒來了,中國發力了,竟然一躍而為世界最大的新興經濟體。但是現在,第四次工業革命——綠色工業革命又來臨了,中國何去何從?這次革命,要求大幅度提高資源生產率,大幅度降低污染排放,碳排放實現與經濟增長脫鉤甚至下降。這次革命,是躁動于時代母腹中的嬰兒,是地平線上露出桅桿的巨輪,讓我們關注她,歡呼她,舉起雙手來迎接她,全身心投入來參與!只有這一次,我們才有機會和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站在同一起跑線上,站在同一陣營中,成為世界近現代史的第四次工業革命——綠色工業革命的發動者、創新者、引跑者。
中國后來居上,在此一舉。民族復興成敗,在此一舉!
綜上所述,21世紀的世界潮流,就是綠色工業革命與綠色發展。我國正處于這場史無前例的偉大綠色革命的黎明期、發動期。農業文明時代,中國的生態赤字緩慢擴大;工業化時期,生態赤字迅速擴大;改革開放時期,生態赤字急劇擴大;現在已到了必須轉折的臨界點,我們必須通過全面系統地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逐步縮小生態赤字,使中國在21世紀率先走向生態盈余。可以說,生態文明建設,關系到我們的可持續發展,關系到中華民族前仆后繼奮斗幾個世紀的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大業。挑戰固然嚴峻,機遇更加難得。我們各個方面、各條戰線,我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都不能不經歷一番刻骨銘心、脫胎換骨的根本性變革。
根本性變革的關鍵在發展觀的變革
生態文明建設作為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根本性變革,面臨著一系列極具挑戰性的矛盾和困難,關鍵取決于我們的思想認識,取決于以科學發展觀徹底轉變過時的發展思路、發展模式。必須以更加堅定的決心、更加有力的舉措、更加完善的制度來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真正把科學發展觀轉化為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強大力量,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把推動發展的立足點轉到提高質量和效益上來,在不斷增強長期發展后勁的同時,卓有成效地建設好生態文明。
(作者是中央社會主義學院黨組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