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本報頭版連續發表“透視職稱評審制度系列報道”,披露當前職稱評審中的種種不合理現象以及滋生的流弊,反映眾多學者尤其是青年學者的職稱困擾,引發了社會各界對職稱評審問題的眾多討論。
職稱評審制度是穩定和發展我國專業技術人員隊伍,促進各行各業尤其是科教文衛事業繁榮和發展的重要舉措。職稱評審制度所體現的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特點,在改革開放過程中發揮了巨大的積極作用。然而,與日新月異的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相比,職稱評審制度的改革卻顯得相對滯后,不僅未能與時俱進不斷完善,而且隨著形勢發展還滋生了不少弊病和惡習。如系列報道中所披露的單一追求論文數量和刊物級別、評審過程“外緊內松”“外行評內行”,甚至論文造假、錢權交易等。面對當前的困境,面對未來的挑戰,我們應當進一步轉變觀念,深入推動職稱改革。
職稱評審,是對人的職稱評審,其本質是一種人才的評價和發現機制。我們黨歷來高度重視人才工作,提出了人才強國戰略,人才資源被提升到了第一資源的重要位置。目前,我國已經從人才資源相對匱乏的國家,發展成為人才資源大國,但是與世界先進水平相比,還有較大差距,特別是高層次創新型人才匱乏,人才創新創業能力不強,人才資源開發投入不足等。所以,我們依然要不遺余力地創新人才工作機制,努力建設新時代的職稱評審制度,讓創新人才不斷涌現,為創新型國家奠定堅實的人才基礎。
建設新時代的職稱評審制度,需要完善人才評價標準。要克服唯學歷、唯資歷、唯論文傾向,從一味追求論文數量和刊物級別,轉到數量和質量并重上來。對人才不求全責備,要有不拘一格選人才的慧眼和勇氣。注重靠實踐和貢獻評價人才,改變以往單一的以學術論文和科研課題為主的評價標準,而以多元化的評價標準,評審出更多有創新特質、能腳踏實地為行業服務、為人民服務的優秀人才來。
加強職稱評審制度的改革,需要健全人才評價過程。要堅持以品德為底線和基礎,堅決反對在評審過程中有違背道德甚至違法犯罪的行為。凈化評審環境,對于論文造假和權力尋租等惡劣行為應嚴懲不貸。堅持開放評價過程,盡量做到公平、公正、公開,增強監督力量。尊重同行內部的看法,避免因為專業不同而造成的評判失真,對于行政凌駕學術之上的行為,要堅決加以糾正。要拓寬人才評價的方式和范圍,把評價人才和發現人才相結合。
新時代的職稱評審體制,理應成為人才發展的助推器,而不是壓抑人才的鐵屋子。職稱評審體制不是一張冷冰冰的數據表格,而是閃爍著智慧與人性的人與人的交往。要做到這一點,就要真正以人才的發展為第一要義,回歸到以人為本的正確軌道上來,并把深化職稱改革當做一個系統工程,協調推進相應的人才培養機制改革、分配制度改革等配套工程。從這個意義上講,職稱評審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但做好了,一定會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