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網9月12日消息(記者 光明)千帆過處北岸春。作為全國唯一的北岸城市,過去的十年,海口科學發展的認識不斷升華,始終堅持實施產業興市、工業強市戰略,推動綠色崛起。
這十年,是海口堅定不移調結構、促轉變的十年,從“快字當頭”到“好字優先”,海口產業調整不斷邁出新步伐,經濟發展的全面性、協調性和可持續性明顯增強。
這十年,是海口始終將資源配置向產業項目傾斜的十年,形成了重視產業、支持產業發展的濃厚氛圍。
這十年,是海口堅持“一產做優、二產做大、三產做強”思路的十年,不斷探索科學構建現代產業體系,著力發展實體經濟,產業集群逐步形成。
海口交出的繽紛答卷,看似尋常最奇崛。
筑巢引鳳:園區集聚效應逐步釋放
過去的十年,是中國轉型發展的十年。但是,作為欠發達地區,市委、市政府清醒地認識到,海口的轉型發展有別于東部發達地區,而海口的發展水平還沒有到那個階段,轉型的任務他們有很大不同,必須旗幟鮮明地發展新型工業,提高二產特別是工業的比重。
同時,作為省會城市,海口不僅是政治中心,還是經濟中心,沒有工業的支撐,產業做不大,城市化是空的,現代服務業發展不起來,民生問題也難以有大的改善。
正是基于以上認識,省委常委、市委書記陳辭才多次強調:“工業活、則海口活;工業興、則海口興;工業強、則海口強。”
十年來,海口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沒有動搖過發展工業的決心。
2011年3月16日,經過兩年多的努力,作為全國第一個省會城市綜合保稅區———海口綜合保稅區在馬村港正式封關運行,這標志著海口在“工業向園區集中、園區靠項目支撐”發展理念的指導下,以海口綜合保稅區、海口國家高新區為主的“兩區八園”新格局得以形成。
巢是筑好了,但用什么來吸引“金鳳凰”,海口始終在探索。2011年底,市政府專門制定出臺了《關于加快工業發展的若干規定》,從2012年起每年安排2億元工業發展專項資金,扶持和獎勵工業企業。
正是看到了海口對工業發展的強大支持,英利、漢能等工業企業相繼落戶“兩區八園”。英利、漢能項目快速推進帶來的是規模化的生產能力,預示著海口正在形成完整的光伏產業集群,將為海南新能源發展提供重要的產業支撐。
一個大項目、大企業,撬動一個大產業,支撐起一個產業園區,輻射和帶動一方經濟發展。隨著一個個重大項目的開工和推進,海口逐步形成了生物制藥、汽車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
實踐證明,海口堅定不移實施產業興市、工業強市戰略和舉措是正確的。特別是在當前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情況下,工業顯示出了重要的支撐作用,凸顯了抗風險能力,增強了全市經濟的穩定性,也展現了海口轉方式、調結構所取得的初步成效。
發揮優勢:現代服務業中心初步顯現
多年來,海口的服務業一直大而不強,現代服務業比重不高。旅游產品競爭力不強,物流業發展滯后,金融業發展水平低,服務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的中心城市功能也不夠完善。
但從長遠來看,現代服務業是支撐海口發展的支柱產業。同時,在三次產業中,海口GDP每增長1個百分點帶來的新增就業崗位,一產是424個,二產是598個,服務業達到1154個,服務業已成為海口吸納勞動就業的主要產業。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海口提出了加快傳統服務業轉型升級戰略,構建以生產性服務業為主體的現代服務業體系。計劃到2015年,現代服務業占第三產業比重達到70%以上。
2011年4月1日,海南國際創意港在海口正式開園,僅一年時間,已吸引69家國內外高端設計企業及機構入住,帶動超過1600名創新型產業人才集聚海口。已創直接經濟產值4.5億元,帶動產值36億元,初步形成海南第一個創新型文化產業總部集群。
海南國際創意港只是海口這十年現代服務業發展的一個縮影。海口還專門成立會展局促進會展業的發展;依托區位和港口優勢,重點建設臨空物流園區、馬村港保稅物流園區和新海物流園區“三大物流園區”、府城南北水果蔬菜物流中心等“五大物流中心”和南站配送中心“五個專業配送中心”。
作為國際旅游島中心城市,市委、市政府始終在思考海口在這輪大發展中的定位和優勢,明確提出通過對城市進行旅游化改造,要做全省現代服務業中心,建設以歷史文化名城和戶外有氧運動為品牌的具有國際影響的旅游目的地。
正在這一思想的指導下,具有世界影響力的海口觀瀾湖度假區建設已初具規模,高爾夫和游艇產業得到蓬勃發展;投資47億元對騎樓老街進行保護和綜合整治,旅游與文化實現深度融合;長影海南世紀影城等三大影視文化產業項目落戶海口;海口牽頭瓊北7市縣和湛江整合旅游資源,強化區域旅游合作,海南旅游南強北弱格局正在改變。
可以說,這十年是海口現代服務業迅速崛起的十年,“陽光海口、娛樂之都、品位之城”的城市定位在這十年也得到了很好的詮釋。
突出特色:現代農業之路越走越寬
農業既是產業問題,也是民生問題。
在黨的十六大召開當年,海口和原瓊山市合并,農業面積和人口都翻了幾倍,“三農”問題比之前的任何時候都顯得更加重要。
海口的農業如何定位,成為海口決策者們時常研究的一個問題。陳辭提出,海口的農業發展要充分考慮熱帶特色,圍繞都市做文章。
從“十一五”提出的建設全省都市型農業基地,到“十二五”建設全國冬季瓜菜基地、全國現代農業示范區、畜禽出島出口基地、生態循環農業和設施農業示范基地———海口的現代農業發展之路越走越寬。
海口農業要擺脫小、散、弱的模式,就必須下定決心開展30萬畝土地整治,將傳統農業變成現代農業,提高農業抗自然風險、市場風險的能力,提高農民依靠科技種植水平,改善農村田水路林村的大格局,爭取在較短時間內做到自給有余,同時可以供給其他城市。
在綠色農業、無公害農業成為大趨勢的背景下,大棚設施就像一個屏障,阻隔了病蟲害。位于瓊山區云龍鎮嶺下村的云龍綠佳農業蔬菜基地里,大棚里種植著白菜、芥菜、空心菜等各種蔬菜,年畝產近1.8萬斤。基地還擁有一座1000噸的田頭冷庫、一個年出欄肉豬3000頭和年產豬苗3500頭的養豬場和一座300立方米的沼氣池,真正實現了豬、沼、菜循環農業模式,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嬗變。
海口還以熱帶特色農業資源為依托,利用田園景觀和自然生態環境資源,大力發展休閑農業,拓寬了農民增收渠道。
“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十六大以來的十年,海口面臨的種種困難,猶如一次次襲來的“達維”、“納沙”、“尼格”等極端天氣,連連不絕。但每次山雨欲來之時,決策者科學決策、及早謀劃,調結構,轉方式,才有今天來之不易的成績。
開足馬力的生產車間,一路綠意的慢行道路,生機盎然的蔬菜大棚,工作生活在其中的人們愜意的笑容……一幅科學發展綠色崛起的美麗畫卷正在鋪開,一部氣勢恢弘的北岸傳奇正在上演。
鏈接:產業發展大事記
2004年3月25日 海口藥谷園區一期工程正式動工,這標志著藥谷建設進入實質性的實施階段。
2007年2月2日 海口保稅區、海口高新區管委會正式分設掛牌。
2007年12月20日 我省“十一五”重點建設項目,海口港馬村中心港區一期工程開工,拉開了海口港中心港區建設的序幕。
2008年1月29日 市政府舉行獎勵航空公司、旅行社大會,1060萬元的巨獎被12家航空公司、13家旅行社分獲。
2010年3月18日、19日 2010年博鰲國際旅游論壇海口高爾夫與旅游主題論壇和2010年博鰲國際旅游論壇海口游艇經濟主題論壇相繼開幕,海口高爾夫和游艇產業快速發展。
2011年3月16日 海口綜合保稅區掛牌、海口綜合保稅區海關開關暨海口綜合保稅區封關運作啟動儀式在澄邁老城舉行。
2011年4月1日 海南第一個以產業創新、品牌創新、產品創新為核心的文化創意產業園區———海南國際創意港正式開園。
2011年6月28日 被譽為北緯18度的會展天堂———海南國際會展中心正式竣工落成,成為海口市西海岸一座全新的地標性建筑。
2012年8月26日 作為海南省和海口市兩級重點項目,年產30萬箱的海南紅塔易地技改項目正式投產。
?
?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