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時的月川,村中遍布私撘亂建的違章建筑,是三亞最大的城中村。
月川村民自己動手拆遷
核心提示:征地拆遷被不少官員認定為“天下第一難”。然而,三亞月川村抓住“保障失地農民長遠的生存和發展權”這一核心,通過巧妙的制度創新,不僅使拆遷工作快速高效地開展,而且實現了政府、農民和社會多方共贏的良好局面。
房屋拆遷牽涉基層群眾的切身利益,不少官員感嘆其為“天下第一難”。近年來,由拆遷引發的糾紛、信訪,甚至群體性事件,各地都時有發生。
然而,在海南三亞的月川社區,一套圍繞有效保障失地農民長遠發展權益的全新制度設計,使當地居民從喊出“誓死保衛土地”,多次和政府發生沖突,轉變為不僅積極配合拆遷,而且越拆越幸福。
月川村的巨變,悲劇始于制度,幸福亦源于制度。
拆遷“老辦法”付出血的代價
月川村是個已有400多年歷史的古老村落,月川人的祖祖輩輩都在這片土地上耕種。改革開放后,隨著城市的擴張,這里曾一度是三亞最大的城中村,衛生環境惡劣,偷搶吸毒成風,成為三亞這顆南海明珠上的一塊瑕斑。
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三亞城市化進程加速,但拆遷與反拆遷的矛盾在月川卻日益突出,幾乎每一次征地都伴隨著一次沖突。那一時期,拆遷方案采用的是當時大多數地方政府通行辦法:簡單的貨幣補償。政府“花錢了事,一補了之”,可補償款管不了農民一輩子,他們未來的生計在哪里?
現任村支書林世耀介紹說:“過去每次拆遷,月川老百姓都要和政府打一架,當時村民腦海中的念頭就是利益是打出來的,不打政府就不給,打一次補償就高一點。”
1994年,政府因發展需要,決定征用月川村部分土地搞開發。由于補償標準過低,當地村民表示堅決反對。幾經協商無效之后,政府決定實施強拆。
一日,警車和轟隆隆的推土機伴隨著浩浩蕩蕩的拆遷隊伍開進月川。村民種植多年的香蕉樹、芒果樹、椰子林等被砍到,現場一片狼藉。被此舉激怒的村民,引發了數百人的大規模警民沖突,僅公安武警受傷入院的就達數十人之多,成為當年轟動一時的群體性事件。經此,村民上訪、到政府集體靜坐等情況也時有發生。從此,月川村拆遷一事,再無人輕易過問。
就這樣,一年又一年,這個地處三亞城區的月川,就這樣落后而卻又坦蕩地停留在90年代的時間點上,不曾拆遷,不曾有大的改觀,上訪事件也不曾停止。
時光荏苒到了21世紀,科學發展的大勢、建設國際旅游島的號角,將這個本不應該落后的村子,再次推向了拆遷、改革、走向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浪潮前端。
月川百姓為何越拆越幸福?
部分地方政府和官員習慣采用提高補償標準緩和拆遷矛盾,即便遇到“釘子戶”開出天價也寧可“佘財免災”。然而,實踐證明,單純依靠提高補償標準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失地農民的長遠生計無法保證,再多的補償款都可能只是暫時“鎮痛”的嗎啡。“一夜暴富”使不少拆遷戶來不及“適應”有錢的生活,沉溺于生活揮霍和黃賭毒帶來的刺激,花光錢后“包袱”還得政府背。
但月川跳出了這個“怪圈”。轉機出現在2007年。為了打破困局,時任三亞市常務副市長的嚴之堯多次輕車簡從走進月川村了解民情,有時甚至席地而坐與村民促膝長談,將政府的目的和百姓的訴求進行了深入溝通,最終設計出一套以“確保失地農民長遠發展權益”為核心的拆遷方案,實現了“拆得動、拆得快、拆得和諧”的良好效果。
首先,土地變股權,村民做股東。2007年6月,月川村居委會成立了河東月川開發建設有限公司,以當地拆遷和物業管理為主營業務,村民以土地入股成為股東,可以享受公司的盈利分紅及其他福利。
世代以土地為生的農民失地后,心中必然惶恐。把土地轉換成有價值、依舊可以保障生活的股權,只要確保股份公司有穩定的營利,就算坐在家里不下地耕種,也有可靠的經濟來源,農民心中的惶恐便自行消散。
第二,經費“打包”,村民“做主”。月川村公司的第一單業務是協助市政府征收涉及140戶居民、面積196畝的市行政中心用地1.9億元的拆遷包干費用。由月川村公司動員村民作為拆遷主體自己參與拆遷。包干費用由專業機構根據被征區塊上的附著物評估得出,除去拆遷安置費、拆遷成本等,剩余的便是公司的利潤,包括股民分紅和公司的再投入。
經費“打包”有效控制了政府支出的總量,同時也杜絕了邊拆邊建、邊扒邊種的怪現象。村民既是拆遷人也是拆遷對象,除拿到安置款外,還能獲得拆遷勞務費,同時作為股東又是利潤的擁有者。這樣,村民的抵觸情緒自然減少。對于利潤的分配,在分紅消費和發展積累之間如何取舍也由村民自行決定,政府就不再是矛盾的中心。
第三,合理分配土地收益,實行同地同價同權。根據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精神,在月川社區的改造中,三亞市政府除了按政府指導價對被拆遷人予以足額貨幣補償和安置外,還專門出臺文件,實行同地、同價、同權政策,征收集體建設用地出讓的純收益扣除20%用于支付該地塊所應分擔的公共基礎設施建設費用以外,剩下的80%全部返還村辦股份公司。
第四,拆遷留用地,培植適合農民從事的收入穩定的產業。三亞市政府為了切實解除失地農民的后顧之憂,真正實現農民長遠生計有保障,當地政府在拆遷改造后直接以劃撥方式將127.7畝土地預留給月川居委會。居委會可以用這塊地蓋酒店、市場等,所有物業只租不售,租金作為公司收益。月川村民除了享有股息和紅利外,也可以到本地的酒店工作,每個月獲得固定收入。
曾經11年都拆不動的“城中村”,村民自己動手,僅花54天就完成。林世耀說,就是因為“月川模式”可以使農民越拆越有錢,越拆越幸福。
本文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社本網立場。·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