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58年開始,江蘇無錫居民賀星允每天不落地記下家庭每筆開銷,用一個平民的視角,客觀完整地記錄了中國這54年來的變遷,其中“國慶賬單”最引人注目。(10月1日《揚子晚報》)
居民“國慶賬單”,其實很不簡單。54個年頭,19700多天,堅持每天不落地記下家庭每筆開銷,只有很有耐力的人才能做到。賀星允老人不但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好,這或許是億萬家庭中的一個代表。
詳讀“國慶賬單”,首先看到的是國興民受益,民富國更興。家庭消費作為經濟發展的一個縮影,家庭消費水平的高低,可以直接反映經濟發展的軌跡。以“國慶賬單”為例,賀星允一家的消費水平呈直線上升趨勢。如進入八十年代后的1988年國慶,因為經濟寬裕了許多,她家一共花掉了15.22元,其中“大出血”買了11.85元的蝦,此前餐桌上不多見的蝦終于“走進”了她的賬本。另外,當天她家還買了雞蛋、雞、蔬菜等,這個國慶全家人吃得很不錯。如果沒有收入的增加,其消費恐怕就不會發生這樣的變化。
這份“國慶賬單”還能說明,理家如理國,家庭理財需量入為出,只能算著用,不能用著算。百姓家庭主要靠工資性收入,不能超過自身承受能力盲目開銷。從“國慶賬單”中可以看出,賀星允家的開銷,總是先有計劃,后有開銷,牢牢掌握了理財主動權。盡管其早些年的日子過得較為清淡,但卻過得很充實,不存在盲目超前消費帶來的經濟壓力。
總之,居民“國慶賬單”的價值,在于一個平民以其家庭為載體,客觀全面地記下家庭每筆開銷情況,見證了社會的快速發展。無論是54個“國慶賬單”,還是19700多天的消費賬單,通過彰顯平民經濟學,為中國這54年來的變遷提供了很有說服力的佐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