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我們對它充滿期待;三年后,所有人都說它是“四不像”。
明天,曾被寄予厚望、希望能夠長成中國納斯達克的創業板,將迎來開板三周年生日。不過此時,沒有鮮花和掌聲,只有鋪天蓋地的質疑聲。“造富機器”、“圈錢板”、“套現板”……三年間,創業板為自己贏得了這些別名。
監管層痛心,投資者無奈。創業板的罪從何來?路向何方?
3年,3高,355家
已經演變成為滋生“三高”、業績變臉、高管套現等諸多問題溫床的創業板,在眾多學者及市場人士眼中,注定不是一個成功的市場。畢竟,當初我們的愿景是那么的美好——中國的納斯達克市場,能夠成為助推科技創業者實現創富夢想的平臺。
依稀記得,2009年10月23日,10年磨一劍的創業板,是那樣令人矚目地登上中國資本市場的舞臺。當時的中國證監會主席尚福林,在深圳五洲賓館開啟了創業板開板儀式后感慨:創業板從醞釀到籌備、建設,歷經十年,可謂厚積薄發、水到渠成。
一個星期后的10月30日,首批28家創業板公司轟轟烈烈、集體掛牌深交所。至此,中國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的總體框架基本清晰:主板、中小板、創業板、場外轉讓市場這四個層次,將面向不同發展階段的企業群體。
為何當初美好的愿景,卻成為今天如此“殘酷”的現實?
不可否認的是,創業板成立的初衷,是為高新企業打通股權融資渠道。然而,自開板那一天起,創業板便籠罩在高成長的“神話”之中。與之相伴的,還有由于過度追捧而導致的創業板“三高”現象——高發行價、高市盈率、高額超募資金。
2009年10月30日,當天上市的28家創業板公司,上市首日整體市盈率高達82.36倍!這令當時僅有28.19倍的滬市平均市盈率相形見絀。開板至今,創業板三年迎來了355家公司加盟,其平均每年近120家、每月近10家的發行速度,也是多年來主板市場可望而不可即的。
222家跌破發行價
隨著市場規模的擴大,創業板上市公司的質量開始變得良莠不齊,整體業績表現越發糟糕。2010年至2011年,創業板公司整體業績增速分別為43.32%、18.51%。但從今年上半年開始,大批公司開始業績變臉。最新的三季報顯示,約146家創業板公司陷入業績負增長的怪圈。這其中的10家公司,更是一頭栽進“上市以來首次虧損”的泥潭。
隨著創業板公司質量的“一蟹不如一蟹”,投資者開始對創業板“用腳投票”。以上周五復盤價計算,目前的355只創業板個股中,竟然有222家公司股價處于“跌破發行價”狀態。其中更有36只股票,較發行價下跌幅度超過50%!即便如此,今年上市的74只創業板新股,在IPO過程中仍超募131億元,超募率高達70%。
另一方面,創業板公司超募的橫行也令資源配置嚴重扭曲。不少創業板公司面對“天上掉下的餡餅”開始有些不知所措。有買樓、置地的,有購車、償還銀行債務的,甚至有公司違規挪用或干脆放在銀行吃利息。企業上市的目的本來是為了籌集發展資金,最終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但創業板公司卻完全與初衷背道而馳,令市場唏噓不止。
背后的故事:趨之若鶩,求之不得
令人沮喪的數據后面,是關于欲望、貪婪和失落,關于愛恨、恐懼和希望的故事。
資金饑渴的大批民營企業家們對創業板仍趨之若鶩。他們不惜花重金、請能人、打通上市路,但最終能夠走到最后的仍是少數;對于創業板的市場參與者而言,從1200點跌到600點竟然還不算痛。痛并快樂著、帶著愛去投資已然成為另一種境界。而創業板高管在限售股解禁后,不惜以辭職為代價的“勝利大逃亡”,也備受市場詬病。“創業誠可貴,守業價更高,若為錢財故,兩者皆可拋。”這是網友對創業板股東套現的最貼切比喻。
三年時間,創業板就這樣毫無遮掩地“裸露”在市場面前。這個尚未成長為中國納斯達克的新興市場,在變身為“圈錢板”、“套現板”、富豪“制造基地”后,似乎已無路可走。是撥亂反正、逐漸成長為“中國的納斯達克”,還是像香港創業板那樣淪為市場眼中的垃圾板?成敗已完全系于接下來的改革之中。
■備注@創業板之危
最差成績單
在距離創業板開板滿三年之際,創業板上市公司卻交出了一份最差成績單。截至10月中旬,355家創業板公司中已有354家出完了今年的三季報預告。Wind數據顯示,業績預告向好的公司只有208家,占比不到六成。業績預測向下的公司達到136家,更有10家公司今年三季度首次出現虧損。
其實在今年上半年,創業板公司已經出現了一次“史上最差”的業績表現。半年報顯示,創業板上半年凈利潤總和較去年同期下降2.23%,而2010年和2011年,創業板公司的整體業績增速分別是43.32%、18.51%。而創業板公司的業績下滑趨勢,顯然已經持續到了三季度。今年1至9月,共有向日葵(300111)等10家公司預告業績虧損。這是創業板自開板以來,首次出現虧損的上市公司。
此外,近三年來,業績持續向好的公司日漸凋零。2010年三季度,創業板預喜公司占比曾高達81.82%;到了2011年三季度,預喜公司占比為68.85%;而今年三季度,354家公司僅有208家公司報喜,占比已經下降至58.8%。
為何這么多的創業板公司業績表現遠低于預期?南方基金首席策略分析師、基金經理楊德龍接受北京晨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部分公司在上市時,為了獲得更高發行價,募集到更多資金,提前透支了未來兩三年的業績。“將上市前一年的業績做得很高,導致上市后一直在填窟窿。”楊德龍稱,某些創業板公司股東在以50倍甚至更高的市盈率圈到巨額資金之后,可以說是一次性將未來十年的利潤都拿到手。在嘗到甜頭后無心經營,寧愿另起爐灶,再創立一家類似業務的公司,過幾年再次運作上市。創業板中這樣的公司并不是少數。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