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認為是北京最好的公辦養老院北京第一社會福利院,記者了解到目前已有9000多人排隊候位。而在公立的北京第五社會福利院,十多層高的大樓也已經住滿了老人。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老人介紹說,他和他的老伴早在2004年就已經登記申請“一福”的床位,直到2011年才入住。他承認,住在“一福”的老人大都是離休干部。(10月22日新華網)
公辦養老院價格低,服務完善,可以說是養老者的首選,而要進此種養老院非常的不易,有近萬人候位,如何讓老人等得起?且大都是離休干部,一般普通老人更是與此無緣。
不論是誰,按照自然規律,到了一定的年齡,身體功能都隨之老化,不少老人還將患上不同的老人病,有的長年臥床,生活不能自理,很需要一個居住護理的場所。養老床位“僧多粥少”,自然對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帶來嚴重的困惑。
如今家庭維持生計不容易,而贍養老人的負擔又更加繁重。自實行計劃生育以來,一個家庭至少要扶養四個老人,雖說扶養老人的方法有多種,一種是專門請人到家中進行照顧;一種是到私人養老院養老;一種是自己照顧自己的親人;前兩種開支都非常大,一般的家庭難以承受,而后一種當然好,可是專門放下時間來照顧老人,怎么去維持家庭正常的開支。因而只能求助于社會,企望能到價格低廉,服務周到的公立養老院養老。
公辦養老院從管理上來說比較規范,又加之配套服務比較齊全,讓家人省了不少心,尤其是費用低,大都老人的退休費就可以應對,無須另外增加子女的負擔,如果都能進入此種養老院,不僅老人歡心,子女也無后顧之憂。
公辦養老院如此稀缺,毫無疑問是錢的問題,辦一個養老院政府要花不少的錢,從目前的財政狀況看,要全部包下來不太可能。怎么來解決這一供需矛盾?筆者認為,還應把目光放在民間辦養老院上,在資金上、政策上,特別是土地上給予一定的優惠,如今社會上不少有識之士,不少做慈善,獻愛心,而解決養老問題是最大的善,作為一種產業進行扶持,在服務上進行規范,在價格上進行監控,其對公立養老院無疑將起來補缺的功能。再則,對一些無須專人護理,而又需有人照顧的老人,可以采取靈活的方式,在小區、在老人集中的給以送醫送藥甚至送飯的關愛,同時還可集中老人參加各種有益的活動,如此就不會擠公立養老這一“獨木橋”。
人人都會老,目前我國已經進入了老年社會,解決養老問題顯得異常的迫切,應多開辟養老渠道,加大養老的力度,將養老床位的建設與重要的民生工程擺在同等重要的位置,真正做到“老有所養”“老有所愛”。(鐘學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