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大以來,我們黨始終高舉創新大旗,更新發展觀念,轉換發展模式,探索形成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的理論創新體系,創立有利于實現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 />
體制機制創新:為科學發展保駕護航
科學發展觀為中國發展指明了方向,體制機制的創新則為科學發展“保駕護航”。
實踐表明,機制機制不完善、改革不到位是經濟社會發展中諸多矛盾和問題產生的重要根源,解決這些矛盾和問題,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最根本的是要靠深化改革、靠體制機制的創新。
那么,什么樣的機制體制才是有利于實現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黨的十七大給出了明確的答案:“著力構建充滿活力、富有效率、更加開放、有利于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
“公司從立項、建設到投產僅用1年零4個月,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當地行政審批大幅度‘瘦身’。”廣東的一位企業負責人說。10年來我國已先后分6批共取消和調整了2497項行政審批項目,占原有總數的69.3%。
不只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提速,這10年,經濟領域,按照建立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深化投資、財稅、價格、收入分配、社會保障等方面的改革從未停歇,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進一步加強,宏觀調控的針對性、靈活性和有效性顯著增強;政治領域,包括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推進服務型政府建設等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全面部署逐級推進;文化體制改革大步前行;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的成就令人欣喜;生態文明建設領域,強化政府對于生態文明建設的監管職能、努力建立健全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環境補償機制,有利于可持續發展的體制機制日益創新完善……
十八大代表、海航集團董事局董事長陳峰感慨:“真正貫徹落實好科學發展觀,就要持續創新企業體制、機制,這是企業打造核心競爭力的關鍵,也是中國企業提升國際競爭力的重要因素。”
?
自主創新:“中國制造”向“中國智造”加速轉變
神舟飛天、“嫦娥”奔月、“蛟龍”探海、青藏鐵路開通、超級雜交水稻畝產破紀錄……???10年來,我國在重要科學前沿和戰略必爭領域取得了一批重大創新成果,科技對經濟社會發展支撐作用進一步顯現。今天的中國,已經成為有國際影響的科技大國和經濟大國。
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真正的核心技術市場換不來、花錢買不到。一個國家能否在國際競爭中長久地保持優勢,取決于其科技進步的速度與自主創新的能力。努力提高科技創新對經濟發展的貢獻,逐步擺脫經濟發展對資源消耗和環境投入的過度依賴,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內涵。
2006年1月,黨中央、國務院召開了新世紀第一次全國科技大會,作出了事關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的重大戰略決策——到2020年把我國建設成為創新型國家。黨的十七大進一步強調,要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作為國家發展戰略的核心、提高綜合國力的關鍵。
建設創新型國家,重點突出: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調整產業結構、轉變增長方式的中心環節,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推動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核心明確: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發展科學技術的戰略基點,走出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推動科學技術的跨越式發展。
10年來,我國研發經費投入、技術市場成交額、授權發明專利均不斷刷新紀錄,越來越多的企業成為技術研發、科技成果產業化的主體,企業的創新能力和產業競爭力明顯提升。華為、中興、中芯國際等一批創新型企業脫穎而出,領跑“中國制造”向“中國智造”加速轉變。
“金融危機中,西方國家開始反思,反思的結果就是轉型。各國都意識到,經濟轉型的供給來源于科學技術,來源于科技的突破。”陳峰說。
10年來,廣大科技人員奮勇攀登、潛心攻關,在農業生產、交通運輸、生命健康、公共安全、防災減災等民生領域大顯身手,自主創新成果越來越多,讓億萬中國人民切身感受到科技進步帶來的舒適與便捷。
十八大代表、國家地質實驗測試中心研究員王曉紅說,“科技興則民族興,科技強則國力強。加快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就一定能推動實現科技實力、經濟實力、綜合國力的新跨越。”
“回首過往,中國創新激發出的強大活力,使社會主義中國的面貌發生了歷史性變化。面對未來,還需要狠抓企業創新主體,狠抓市場配置科技資源,狠抓新一輪的科技開發創新,拓寬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十八大代表、天津市委科技工委書記趙海山說。
自主創新,中國故事一定更精彩。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