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網12月4日消息(記者張俊其攝影報道)他原本是一位來自鄉下的打工仔,為了生活他拉車賣過水果,做過業務員,騎三輪摩托車拉過客。生活雖然艱苦,可他一直沒有放棄向往美好生活的追求,也沒有放棄做人的良知和忠厚。如今,靠著政府政策的扶持,他已經是一位車行的老板,手下也已經有了十多位工人。他說,雖然現在錢不多,但只要做人本分,在政府富民政策的幫助下,生活會過得越來越美好。
窮孩子不服窮 不屈不撓走四方
雖說是一個老板,但卻沒有一點老板的派頭,相貌淳樸,穿著隨意,還騎著一輛電動車整天奔波在路上。
他叫陳宣奮,今年40歲,是一位來自海口市龍泉鎮美定村委會九角村的農村孩子。
近日,在海口市瓊州大道的某電動車行里,記者見到了這位海口“電動車業有名的小老板。”
說他有名,并不是他有多少財富,其實在行內,他可以說是“最窮的老板”;說他有名,那是因為他有著不平的經歷,為人的本分,以及不屈不撓的奮斗精神。
陳宣奮出生在一個貧困的農村家庭,因為家庭貧困,所以小學沒有畢業就回家務農。家里也有幾畝坡地,可是這些地里“都是石頭”,收成也不好,一家人辛辛苦苦種了一年的地,還不夠填飽肚子。
為了生計,也為了自己的家,20歲那年,一臉迷茫的陳宣奮獨自一個人走出家門,去了廣東打工。沒有文憑、沒有技術、也“不懂普通話”。不過,他還是靠著自己的毅力找到了一份合適自己的工作,有了工作,他就有了生活。他說,雖然那時候很辛苦,“一天工作12個小時”,但可以學到好多東西。
1993年6月,他回到老家結婚。本來結婚后家人就不讓他出來“混”了,讓他安心在家里守著清貧的日子。可他“不甘心”,又一手空空來到幾十公里外的海口市打工。
接下來的日子比之前更難過,之前是一人吃飽全家不餓,現在是上有老下有小啊。所以為了家人為了生活,“那個有錢干那個,只要不違法違規”。于是,那些年,他拉車賣過水果,做過公司業務員,后來拉著妻子一起開三輪摩托車拉客。
風里來雨里走,可那些年起早貪黑的經歷如今說起來陳宣奮還是有點“自豪”,因為“這也是一種生活的財富”。
靠著本分誠實 創造美好生活
生活過得很辛苦,但陳宣奮沒有因為這樣而放棄過做人的良知。他說,在他小的時候,父母就教育他尊老愛幼,教育他“與人和睦相處的秘訣就是要盡自己的能力幫助需要幫助的人”。這個準則不管在什么時候、什么地方他都沒有忘記。
那怕是最貧窮的時候,他也“盡自己的能力幫助需要幫助的人”。在廣東打工的時候,只要口袋里有錢,看到有困難的工友,他都會盡量幫助他們;為此,雖然歲月流淌,地域遙遠,如今很多天南地北的工友還常常念著他,打電話問候他。
在海口騎著三輪摩托車拉客的時候,只要看到小孩上學和老人買菜,他都會停下車來義務把他們拉到目的地。陳宣奮說,他不懂什么大道理,但懂得每個人都需要幫助,能幫助別人就是一種快樂。
也是因為這樣,2005年,一位電動車的經銷商看中了他的本分,于是讓他到店里擔任經理。對此,陳宣奮有點誠恐誠惶,“我沒有文化,也沒有什么本事,當時店里有很多大中專畢業的年輕人”。可是,經銷商卻認準了他,無奈之下,他也是被“趕鴨子上架”。
雖然跟別人打工,但陳宣奮那時從沒有這樣想,每天他最早來到店里,擦地板、洗桌子、把車排好,等他把所有的事情收拾干凈了,其他的員工才來到。在他帶領下,員工也受到影響,很多人都很認真負責。因此,店里的銷售也增長很快。
不久有另外品牌的電動車經銷商知道他的本分后,讓他在店里負責代賣車輛,“并答應私下給回扣”,當時店老板并不知道這一回事,而陳宣奮確實很需要錢。可是,一個月過去,當經銷商把4000多元的回扣拿給他的時候,他拒絕了,“我不應該要這個錢,這些財富應該是老板的”。
而不管是經銷商或老板,當時知道這件事以后都非常驚訝:“這個小伙子實在啊,難得。”
或是這份做人的本分,2008年,他在一位經銷商的幫助下,在海口市瓊州大道開了第一家店鋪,而當時他所有的經費都是別人幫忙湊的。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