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鄉傳送農業技術黎胞眼里的“自家人”
在談話中,趙紅亮接到了來自白沙黎族自治縣南開鄉的一個電話,他的臉上露出了焦急的神色。“是南開鄉的農民朋友打來的,說橡膠樹一個勁地掉葉子,他們懷疑橡膠樹可能生病了。”接著他拿起電話向母校的老師反映了這一現象。
2006年,趙紅亮大學畢業時,其家人在當地縣委給他找了一份不錯的工作。但是,他卻堅定地響應“中國大學生中西部志愿服務計劃”,主動向學校申請到最貧困、最偏遠的地方去。2006年7月,趙紅亮來到國家級貧困縣——白沙黎族自治縣南開鄉,開始了他的志愿服務生涯。
趙紅亮當時在南開中心學校當老師,被當地村民視為最有學問的人,有很多人向他請教種植知識。原本不懂農業技術的趙紅亮為幫上村民的忙,特意回母校了解橡膠、木薯等熱帶經濟作物種植知識,還學習割膠技術。每逢周末,他會走幾十里山路下鄉“送技術”。他買過300多本種植類科普圖書,還自費刻錄了近百份關于橡膠種植的光盤,贈送給當地膠農。趙紅亮還在黎寨建起了“小通訊社”,拿出2500多元編撰出版多期涵蓋科普興農、法律宣傳、醫療自救、奧運等內容的刊物《南溪苑》,贈送給黎苗同胞。2008年10月,海南中部邊遠山區爆發大面積橡膠樹病蟲害,趙紅亮多次徒步深入山區,調查和收集害蟲標本,配合母校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的專家,幫助當地膠農,減少黎苗鄉親的經濟損失。
一直到現在,趙紅亮依然和南開鄉的村民保持著密切的聯系。村民到海口辦事,一定會拉著他一起吃飯。每年春節前,都有電話打過來,邀請他到南開鄉過春節。“我已經在南開鄉過了兩個春節,大家都把我當自家人,熱情地端著自家釀的米酒,一定要讓我喝,喝完米酒腿發軟,村民背著我,把我送回住處。”趙紅亮說,那是一種很純的交情,感人至深的記憶。
那兩年中,盡管他的腿不方便,卻走遍了南開鄉27個自然村。結合自己多年奔波于山區的感受,趙紅亮寫出了關于邊遠貧困山區交通、信息、飲水、醫療衛生、教育及生態等方面的調查報告,寄給省領導后引起關注。之后,通訊部門在偏遠的山鄉建設了基站,有力地促進了山鄉經濟的發展,比如說,村民們可以通過電話了解橡膠的最新價格了。
記者問:村民懂說普通話嗎?你是怎么和村民交流的?
趙紅亮:南開鄉的人都說黎話。我先是和學生學說黎話,后來又向當地的老年人學習說黎話。我專門用個筆記本記錄日常用語的發音,大膽地用黎話與當地人說話,他們總是善意地笑我像外國人學說中國話,一邊笑,一邊耐心教我。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