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頭收購價格跌破1元/斤,流通環節、下游產業承接亦雪上加霜
隨著全國水果市場收購價格快速跌入冰點,在微博上幫家鄉叫賣陜西蘋果的“芙蓉姐姐”瞬間也成為正能量。12月第一周,《中國經營報》記者在陜西調查了解到,蘋果的地頭收購價格已經跌破每斤1元,遠低于種植成本。
從芹菜、山楂再到蘋果,“滯銷”蔓延成為這個冬天里種植戶心上的寒潮。有分析稱,集中上市引發了暫時性的“供過于求”,但本報記者連日在陜西、甘肅多個產果大縣的調查發現,產業鏈條上多個環節不同程度的扭曲,很久以前已經為今天的現狀埋下了伏筆。
上游:果業經濟政策性“振興”
咸陽市武功縣已經是零下8度的天氣,但是張為民卻還住在簡易的帳篷中,看護著自家豐收的蘋果。
他告訴記者今年產量約有5萬斤,但大多數蘋果仍然滯銷在地里,即使賣出去的蘋果,價格大多也沒有超過2元/斤。
近期陜西省農業部門發布的統計數據顯示,僅咸陽地區今年滯銷的蘋果高達400萬噸。
“部分農民對農副產品的收益大為失望,有的農民甚至一氣之下砍掉已經掛果的果樹。”農副產品經營者邱宏告訴記者。經濟農業近年來一直受到各個地方政府的熱捧,為此各個地方政府出臺了眾多的優惠政策來引導農民向經濟農業靠攏。有些地方政府大打“農業經濟帶動縣域經濟發展”牌,搞農業示范園區,以此來影響周圍的農民向其靠攏。
在形成規模效應的過程中,“農業補貼“ 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邱宏從事農副產品經營已經接近15年。“每年從政府那里獲得的資金接近總投入的30%。”他說。
農業補貼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著種植戶的選擇。咸陽禮泉縣,2000年之前這里大多以種植小麥和玉米為主,一位張姓村民告訴記者,當時種蘋果甚至還要上繳果業稅。后來隨著國家支持經濟農業的政策落實,果業稅也隨之取消,他開始改種蘋果。
2000年之后,支持政策增加,其中包括每年免費組織果業的生產技術的培訓,對于一些山地的果樹種植還可以享受每畝140元的“退耕還林費”。現在他自家的8畝承包耕地全部栽上了果樹,而全村7000多畝地則有80%以上全部都是果樹。
記者了解到,關于農業補貼具體的補貼資金由國家財政統一劃撥,然后由地方政府統計各類農作物的種植面積,逐級上報,最后再由省一級別的相關部門按照上報的數據配額撥發補貼資金。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能夠形成規模化生產,單畝的補貼標準會大幅提升。以玉米為例,玉米每畝補貼10元,但是形成規模化生產的玉米每畝就能達到80元。一位山西農業廳人士透露,現在國家大力發展農村合作社,以此來帶動新型農業經濟的發展。對于農業合作社,國家可以一次性發放無息貸款400萬元。
重重利好之下,單品農產品的種植呈膨脹之勢。以蘋果為例,從2006~2011年,僅陜西省蘋果種植面積就突破114萬公頃,比2006年種植面積增長了33%;2011年產量高達1420萬噸,分別占據全國和全世界蘋果總產量的1/3和1/8。
一位長期關注農業經濟的分析人士向記者表示,除了國家補貼之外,在一些地方還伴隨無息貸款、貼息貸款以及技術指導、化肥優惠等措施。
上述種植戶表示,在蘋果樹種植初期,基本上全部是投資,3年之后開始掛果,補貼等措施也在這個階段退出。“最好的時候,每畝收入接近萬元。但是今年每斤蘋果虧損接近1元錢。”但他表示,由于已經傾全力種植蘋果,即使收成不好也很難轉投其他產業。
記者調查獲悉,由于咸陽果業起步較早, 果業經濟效益也帶動了周邊“跟風”。
陜西省禮泉縣一位原主管農業的領導向記者表述,在2000年左右,全國的果業經濟在縣域經濟中的地位還不是很明顯,但是咸陽的蘋果產出已初現效益。緊鄰的甘肅慶陽正是看到咸陽果業所取得的成績,以此效仿,購置咸陽樹苗,由政府出面統一規劃發展果業經濟。就在2011年,中央電視臺《焦點訪談》欄目曾曝光了甘肅省慶陽市寧縣政府強制鏟除已種小麥改栽果樹的報道。當時有農業專家對當地政府的這種“強制性農業經濟”違背了市場發展的規律的做法提出了質疑。同樣的區域,2012年蘋果價格的暴跌,似乎也部分佐證了盲目擴大種植面積的弊端。
中游:流通環節減壓難
眼下,盡管收購價格已經跌到了往年價格的一半左右,但是蘋果經銷商似乎仍然不愿意買賬。
在北京的零售市場上,品種較好的富士蘋果零售價約在每斤6元左右,如果按照收購價2元計算,價格差高達4元。然而這樣近乎2倍的價差在經銷商看來,尚不能構成盈利。
廣東蘋果經銷商袁祥向記者表述了這其中的緣由。“蘋果不管是在農戶的生產過程中還是在經銷商的銷售過程中,附加成本都相當高。在農戶的生產過程中要經歷施肥、修剪果樹、噴灑農藥、套袋、摘果等眾多環節。在經銷商的手里也需要經歷挑揀、裝箱、運輸等程序,如果加上這些成本,一個蘋果從生產地到終端市場,如果沒有兩倍以上的優勢價差,那基本上是賺不到錢的。”袁祥看來,流通環節利潤畸高,導致產業鏈劉潤分配不平衡。
北京艾格農業等機構的分析人士稱,這其中主要是在流通環節上成本相對往年有明顯的增加。今年三季度,國內成品油價格達到制高點,這引得物流行業紛紛漲價。然而在發改委11月中旬下調成品油價格之后,一直以來“加多減少”的價格調節機制的后續效應發酵,物流行業并沒有因為油價的下跌而降低運輸價格。時至農副產品銷售旺季,各大物流公司仍沒有為此過多地進行價格調整。
廣州中遠物流公司的一位負責人則表示,影響物流行業最主要的原因首先是油價高低,其次是勞動力價格。但是全國正在加快的“營改增”調整帶來的稅率提高成了新的成本。
在已經試點的地區,交通運輸業的稅率由先前的3%增至11%,物流服務業也由以前的5%增為6%。但是在實際操作中,改增值稅最大的好處——進項稅金的抵扣執行并不完善,并不是所有的進項稅金都可以抵稅。這讓物流企業只好以提價來增加收入,生產者成為最終的買單者,或許今年的農產品流通環節改進顯得遲緩就是一種預警。
下游:產業接續能力短缺
“農副產品的滯銷已經蔓延到我國的各個區域,價格相對于往年整體有所下滑,但是蘋果銷售下滑的速度和幅度卻是前所未有的。”前述原主管農業的官員以該縣情況舉例分析稱。
據記者在陜西省果業部門得到的數據,陜西省2012年果袋比上年增加了12萬億只,產量比去年增加了5%,總產量超過了950萬噸。河北、甘肅、河南、遼寧、山東等地也出現了5%以上的增長。
而同時,全年蘋果出口增長幅度卻沒有與蘋果產量的增加幅度同步。這其中主要的原因是中日等周邊關系緊張,加之今年南非蘋果也獲得豐收,在全球經濟低迷的情況下擠占了部分我國的市場,導致我國蘋果市場出現產地大量的滯銷。
有分析人士認為,造成這一窘局的關鍵,在于蘋果這種產品的下游市場過于單一,除了直接食用和蘋果汁壓榨之外,很少有其他的產品出現。
邱宏告訴記者,同樣是農產品的山楂,雖然今年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寒冬”,但是造成的損失卻遠不及蘋果,這得益于山楂的用途相對比較廣泛,開發的下游產品居多,除了食用以外還可以藥用,下游產品達到了近百種。所以當面臨市場重壓時,降價幅度就沒有蘋果那么大。
“我們也曾試圖向當地引入果汁生產廠,但廠商提出如果蘋果價格高企,收不上來貨源怎么辦?這類問題顯然不是政府所能夠強制要求的。”前述原主管農業的官員表示。
他認為這一矛盾短期當地無法破解。
這意味著,張為民們暫時并沒有更好的辦法能夠制衡市場的波動。
中國果品流通協會一位分析人士認為,政府在發展農業經濟的時候應該尊重市場規律,掌握產地和消費市場的關聯信息,合理引導,才能真正讓百姓得到實惠。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