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代學校老師指導學生吹號。(作者:杜穎 翻拍)
?
海口網12月10日消息? 近日,海南省海口市瓊山三小的師生們在緊張地籌辦著百年校慶活動,三小成為海南自民國以來延續至今為數不多的跨入百年門檻的小學之一。她的獨特還在于,見證歷史的風云,在70多年時光里,她始終與“公廟”聯系在一起——溫暖的季風擁著海島不肯離去,壬辰年的冬天來得好晚。
被古榕翠竹掩映的校園,散發出歲月的沉香。海口市瓊山三小的師生們在這個冬日里,熱烈地籌辦著百年校慶活動,三小成為海南自民國以來延續至今為數不多的跨入百年門檻的小學之一。她的獨特還在于,見證歷史的風云,在70多年時光里,她始終與“公廟”聯系在一起。
晏公廟:百年小學的“出生地”
瓊山三小,要從一間祠廟講起。這座叫“晏公廟”的祠廟里,滿載了三小成長的歲月。據民國《瓊山縣志》記載,晏公廟是為了紀念元代一個叫晏成儒的人,晏成儒是江西清江鎮人,元初曾為官,后“謝病歸,登舟即逝,時靈顯于江河湖海,舟行順風,叩之即浪平風息。”后來至明朝洪武年間,晏成儒被詔封為顯應平浪侯。府城晏公廟最早建于下田村,民國初年移建于子城小北門(今繡衣坊)內。
如今,晏公廟和府城街巷里的其他祠廟一樣,成為晾在現代街區里的一幅古畫,泛著歷史的醇香。現在的晏公廟已經由繡衣坊的住戶捐資修葺多次,廟墻一側刻著大篇幅的捐資名錄,廟后緊挨著的就是瓊山三小的新校園。修繕精美的晏公廟現在是老人之家,成為忠介社區給退休老人休閑娛樂的地方。
晏公廟里當年的小私塾,也被這里休閑娛樂的老人們津津樂道,它正是瓊山三小的前身。
胡昌史:當了26年“校長”的私塾先生
晚清風云變幻,歷史的波濤卷動南海,也滌蕩著中國的舊式教育。
瓊島北岸,瓊山府城,小北門內的村民尚未望到戰爭的陰云,靠織衣刺繡謀生的人家,有了到學齡的孩子,都去拜胡昌史為師。
對瓊山教育頗有研究的海南省文史專家王俞春回顧了當時的一些辦學歷史:光緒三十一年(1905)后,瓊山縣少部分的社學、義學、書院開始引進西式教育改辦小學堂。1912年國民政府教育部公布《小學校令》,海南各縣對教育進行了大幅改革,相繼開辦了一批高等小學和初等小學。
這些改革也影響到了繡衣坊的人們。
適齡的孩子上學的越來越多,胡先生原來上課的地方捉襟見肘,村民們自發商議,便想到了晏公廟。晏公廟當時前后四間,一線排開,每兩間中間都隔有庭院,地方寬敞,村民們決定,前兩間供大家祭拜求福,把后兩間讓出,幫先生把私塾開辦起來。1912年元月,私塾掌教人胡昌史在公廟里“開課”了。
晏公廟雖檐雕壁繪,但教學設施簡陋,據在晏公廟讀過書的80多歲的阿公孫邦浩說,私塾里的小學童每天都要自帶小板凳,用棉布包著書去聽先生講學。
晏公廟里講的是國學。修身、讀經、作文、習字,千年的古訓在公廟里傳承,一個老先生,幾十個小學童,厚重的木門內,老先生搖頭讀經,小學童捧書念經,眼睛卻被廟里墻、梁淺繪的花鳥蟲魚吸引,驚奇著小小的廟堂竟能容納乾坤萬象。
“村民把祠廟讓出給了孩子讀書,可見瓊山人對教育的尊崇。”王俞春說。
一“出生”就與廟有著淵源的讀書之地,不免讓人浮想聯翩,而從1912年至1938年一直擔任掌教和校長的胡昌史有著怎樣的際遇,也是三小師生們一直想追尋的故事。可惜的是,經過多方查詢,胡昌史其人史料不詳,“經過多年尋訪,創始人胡昌史的后人,也始終沒有找到,這是令學校倍感遺憾的事。”瓊山三小現任校長吳成說。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