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案件特點
較量十多年,詐騙手段不斷進化
今年剛“四十不惑”的韋健,在全國警界已是出了名的 “老法師”。與電訊詐騙纏斗十幾年,成天與“騙”打交道。初次見面,體型微胖的韋健,戴著一副黑框眼鏡,笑起來有點憨厚,給人印象很討喜。雖然工作十分忙碌,但他眼中閃爍的狡黠還是讓人印象深刻。
“電訊詐騙不同于普通案件,它就像一棵大樹,案件分叉非常多,不同團伙有不同的劇本,查到最后又互相交錯盤結。隨著科技的發展,犯罪嫌疑人騙術的科技含量也越來越高,他們甚至從一開始就在想著怎么逃避打擊。十多年的較量,騙術不斷進化。 ”說起自己的老對手,韋健坦言,“有時,我們剛改變防范策略,騙子一旦沒得手,就會反思改進騙局。騙子盯著群眾口袋里的錢,被害者一旦上當大多傾家蕩產,在打擊防范電訊詐騙上,我們沒有退路。電訊詐騙案一刻不斷,我就不會停下自己的腳步。 ”作為反電訊詐騙專家,韋健經常出差在外。一年365天,他至少有三分之二的時間不在上海。指著辦公桌對面的空位子,韋健告訴記者,同事出差已經2個多月了。
電訊詐騙最早于2000年前后出現在中國內地,韋健是首批從事此類案件偵破的刑警。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并不好做,他走過彎路,甚至被騙子牽著鼻子走。所以,現在只要能幫上忙,他都會不惜代價,把自己的寶貴經驗提供給同行們。
QQ“嘀嘀”響個不停,文件柜里滿是騙局檔案,手機座機鈴聲此起彼伏……采訪不時被打斷,原計劃1小時的采訪,足足花了2個小時完成。除了做好本職工作外,韋健還要給全市乃至全國各地的同行支招。他一邊與記者聊天,一邊在鍵盤上飛快地打字。
一旦被騙,對被害人是毀滅性打擊
行騙時,騙子留有手機號碼,還有銀行轉款賬號,為什么不能馬上抓到騙子呢?
面對記者的疑問,韋健直言不諱,犯罪嫌疑人與被害人沒有直接接觸,誘騙被害人上鉤的電話或短信,通常是用短信群發器群發、網絡電話撥打,成本只有幾角錢。與兩搶案件相比,電訊詐騙的危害更大。
“如今,隨著自我保護意識的加強,市民家中和身邊很少存放貴重物品,現金也不多,犯罪分子搶劫、搶奪得手的收益并不高。可是,電訊詐騙卻完全不同,不法分子瞄準的是群眾的銀行積蓄,那是很多人的一家一當,甚至是很多受害人的養老錢。一旦被騙,對被害人家庭是毀滅性打擊。”韋健說。
“電訊詐騙環節很多,偵破起來有一定難度。”韋健解釋說, “從幕后老板到打電話發短信,再到提取現金,不同犯罪環節涉及不同的行業,如網絡、通訊、銀行等部門。偵查員必須精通網絡、通訊、銀行等領域的知識,無形中增加了破案難度。更甚者,近年來出現不同環節分散在各地實施犯罪的傾向,且都是往境外轉移,給跨境打擊設置了很多障礙。”
“不同國家、不同區域間,通訊、銀行、網絡等行業的規則有所不同,犯罪分子利用這些壁壘,達到逃避打擊的目的。”讓韋健記憶猶新的是,兩年前,他在東南亞某國與當地警方聯合辦案,沒想到不法分子租借的是當地中心城區的豪華獨立別墅區。 “如果訪客不開皇冠3.0或是帕薩特,肯定進不去小區的,因為在保安眼里,你跟里面的人根本不是同一個層次的。”
“我曾走訪過很多被害人,說起被騙的經歷,他們痛不欲生。明明看到來電號碼是境內的,可追查之下,線索都指向境外。不同國家之間的法律體系不同、司法制度不同、工作方式也不同,不法分子利用這些壁壘,將境外長途偽裝成國內來電,有的網絡電話的服務器也在境外,這給破案設置了很多障礙。”韋健坦言,偵破電訊詐騙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