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學期將至,在上海市質監局公布的學生服抽檢結果中,有6個批次不合格,其中上海歐霞時裝有限公司的1款產品甚至有致癌風險。值得注意的是,該企業已多次登上質量“黑榜”。
“毒校服”嚴重危害孩子的身體健康,有關部門自然應嚴格把關,防止不合格的校服流入校園。但在呼吁質檢部門提高抽查力度的同時,防止無良企業用低價和回扣搶占市場恐怕更為重要。
去年上海市質監局曾召開“2012年上海學生服產品質量分析會”,現場通報的校服抽查合格率僅48.78%,也就是說,超過半數校服都是有質量問題的不合格產品。而在過去幾年內,歐霞所生產的校服屢次被檢測為不合格。真不知道這些學校是如何挑選校服生產廠家的,我們也不禁要問,這家多次登上質量“黑榜”的企業是怎么成為諸多學校的學生校服供應商的?
歐霞負責人稱供貨學校都是其利用自己的人脈打拼而來。不知道其人脈是建立在什么基礎上,能讓這么多學校無視其連續多次登上質檢黑名單的事實。
上海市對中小學生的校服價格有限定,這也許是部分廠家偷工減料,導致校服質量總體不高的原因。但問題顯然不只出在這一個環節,有責任感、重視品牌聲譽的企業寧可少做幾筆買賣也不會賺偷工減料的錢,更別說是在校服質量上做手腳。而且一些大型企業生產的品牌校服質量還是有保障的,這說明校服并非無利可圖,關鍵是有沒有額外成本。
校服采購可以放權給學校,但校服質量不能只靠學校自己把關。教育部門不僅要建立校服生產企業“黑名單”制度,將不合格的產品和生產企業清除出市場,還應強制學校將采購的校服送檢。對采購不合格校服的學校,要追究校長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