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中山路騎樓在年前修繕一新,這給了海口市民一個驚喜。原來騎樓不僅可以當門面,還可以當看點的。盡管過年期間,中山路的騎樓還略顯單薄,可就這以前賣電纜的地方,吸引了很多外地人游覽,也吸引了很多本地人休閑。
據海南日報報道,春節期間,騎樓老街已成為海口市民與外地游客新的游覽之地。舞彩龍、竹竿舞等具有海南特色的年俗活動每天都在騎樓老街上演著,為市民游客展現本地傳統的民俗文化,吸引著眾多游客觀看。修繕之后的騎樓老街使人們仿佛穿越到了百年前的海口街區,當年的繁榮面貌又重現在人們的眼前。
中山路翻修之前,很多人隱隱擔心,擔心過多現代商業元素介入,會把中山路修成一個四不像。自從我們開始經營城市之后,城市里的任何資源都可以標價出售,城市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內涵也就喪失殆盡。無論是最初的瓷磚貼面,到后來的玻璃幕墻,鋁塑板包裝,使得城市街道也如流水線一樣的工業化起來。城市本來可以讓生活更美好,可城市也讓生活變得更單調。
修繕過的中山路,盡管還顯得有點急就章,有些還僅僅是改了門臉,后院還擺著沒賣完的電纜和燈具,還不是名副其實的步行街,但人們還是從剝離出來的曾經的牌匾,找到了中山路的歷史;從街邊的雕塑中,發現了中山路的過去,從遮陽傘下的咖啡座上,品味出了中山路的文化,從風格各異的窗欞圖案中,體會到了中山路的淵源。中山路在涅槃之后,開始華麗轉身,賣旅游了。
海口騎樓,是海口的魂之所在。盡管人們納悶,在沒有規劃,沒有城管的年月,我們的城市原來還可以建得這么美妙,這么美好。磚雕、花窗、圓拱形窗、格式浮雕筑造了老街生活的記憶,泥雕、海南特產、字畫、古玩、黎錦、珍珠、椰子殼、貝殼制成的小飾品,給了游客很多驚喜。人們緩緩走在中山路上,探究海口的發展腳步,尋覓海口成長的印跡。一個陳舊的門樓,就能訴說一個并不遙遠的故事;一塊簡單的銘牌,就能勾起一段沉沒的往事。海口騎樓,猶如一塊蒙塵的金字招牌,拂去面上的塵埃,卻原來照樣熠熠生輝的。
海口旅游文化投資控股集團公司的總工程師劉濤介紹,修葺過的中山路,還存在許多不確定因素,產權和所有權的不確定,日常維修和經營管理的不確定,原住戶和新商戶之間權利和責任的不確定,種種因素還使得海口騎樓距達到設定目標存在不確定。比如這“邱家老宅”,他們是根據照片恢復原貌的,但門臉恢復了,里面的住戶怎么辦?是遷出還是保留?他們甚至找不到一個可以出面對話的人協商。騎樓賣旅游,剛開始邁步,還有相當長的一段路要走。
但是,既然有了好的開始,騎樓早該賣旅游,騎樓也只能賣旅游。海口一直苦于找不到留住過夜游客的理由,老街騎樓就是一個最好的理由。很多人希望,在今后不遠的將來,一隊隊的旅游大巴載來游客,從三角池下了,在老街里,人們聽瓊劇,買黎錦,吃清補涼,喝老爸茶,海南粉,文昌雞,這些代表海南特色的旅游元素,最能體驗海南的慢生活,讓很多人一晃悠就是一天,等到黃昏,再從鐘樓上車,去酒店歇了。當然,老街也有客棧,住在老街,也不失為一種選擇,而且是有文化的一種選擇。騎樓賣旅游,這個早該有,這個也必須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