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記者從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獲悉,在昨日委員會特意為此召開的專家會議上確認該名稱。
在相關程序后,委員會近期將正式發布該消息。
起名“毒塵”等叫法用語不規范專家開會定
“有毒粉塵”、“塵埃顆粒”……關于PM2.5的各種叫法一直層出不窮,有的網友干脆直接稱其為“毒塵”。對于目前各種混亂的叫法不斷出現,昨日,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的專家召開了為“PM2.5”命名的討論會。
今天上午,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劉青副主任向記者介紹,PM2.5近年來成了頻繁出現的熱門詞匯,媒體報道中有98%出現的名稱都為“PM2.5”,而不少人對于PM2.5的具體含義其實都不太了解,并且國家目前有一些限定字母詞使用的規定。
除了媒體外,其在其他地方出現的名稱也各異,并沒有統一規范。
為此,委員會決定為這個熱門詞語起個規范的中文名稱。
定名PM2.5叫“細顆粒物”PM1或稱“超細顆粒物”
委員會劉青副主任上午告訴記者,經過專家討論,目前委員會已確定將PM2.5的中文名稱命名為“細顆粒物”。
為給“PM2.5”起個專業的中文名,氣象專家、語言專家、環境專家等不少領域的專家都提出了自己的意見。
命名會上,有專家提出了“細飄塵”、“煙塵”等用語,希望能用通俗詞匯為PM2.5命名,但由于定義不夠精準,紛紛被否決。
?
?
?
?
相關新聞:
日常生活中如何防范PM2.5
春節至元宵北京煙花爆竹燃放造成3次PM2.5高濃度
環保部:收緊PM2.5等污染物排放控制水平
中國2015年基本建起重點區域PM2.5污染防治體系
專家尋找防治PM2.5樹種
74城春節近半時間空氣污染 PM2.5最大超4.7倍
“考慮了很多方面,能讓大家一看就能大概知道意思,也為以后其他命名留有空間。”劉青介紹,目前PM10的中文名稱為“可吸入顆粒物”,而PM2.5直徑要比它小,并且之后還有PM1的出現,將PM2.5的中文名稱定為“細顆粒物”,PM1如果今后命名可以稱為“超細顆粒物”。
劉青副主任介紹,目前只需再與氣象局和環保局等部門進行溝通,在相關程序后,將于近期正式發布該消息。
名詞解釋
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于1985年經國務院批準成立,是經國務院授權,代表國家進行科技名詞審定、公布的權威性機構。國務院于1987年8月12日明確指示,經全國自然科學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公布的名詞具有權威性和約束力,全國各科研、教學、生產經營以及新聞出版等單位應遵照使用。
?
?
?
?
相關新聞:
日常生活中如何防范PM2.5?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