棄嬰被強制轉往較差醫院死亡,官方稱涉密拒受訪。近日,一名女子在北京街頭誕下男嬰遺棄。好心人送棄嬰輾轉兩個醫院后,小生命終未能延續。救人者欲將其轉到較好的醫院,但警方強調必須送往和平里醫院,該醫院條件較差,并無新生兒呼吸機,而嬰兒也在此死亡。事后,院方以上級指示棄嬰一事涉密為由拒絕受訪。(3月24日《京華時報》)
一個剛剛降生的嬰孩就被親生母親遺棄,然后得到了素不相識的多位好心人的全力救助,再然后在國家的正規醫院里無聲離去。在其轉瞬即逝的短短生命里,既遭遇了人世間的冷漠無情,也經歷了好心人給予的無私的愛,更是見識了某些頭頂“天使”和“公仆”光環者的冷漠無情。最終為他短暫人生劃上句號是一個讓人冷徹心扉的字眼兒——涉密。
棄嬰之死究竟涉了哪門子“密”呢?擁有“最終解釋權”的人既已封口,我們這些“不明真相”的群眾就只好自己尋找答案。還好,有業內人士透露了一點“口風”。微博名人“急診科女超人于鶯”表示,針對這個嬰兒,最正規、最好條件的救治無疑是有利的,“送到兒童醫院,萬一孩子就活了呢!”于鶯分析其中的無奈:“正常人看病都困難,更別說棄嬰,現在社會棄嬰多,要占用大量的醫療資源,所以選這么一個中不溜的。”原來還是“醫療資源不足”惹的禍。可是,棄嬰也是生命,生命高于一切,生命面前人人平等。棄嬰已經被不負責任的父母拋棄,難道社會還忍心對其進行二次傷害?至于所謂的“醫療資源不足”,或許有客觀原因,但很多時候都是由不公平的醫療制度造成的——少部分人占用了大量的公共醫療資料,早已不是什么秘密。如果這些人能夠少些特權,是否就能將有限的資源向棄嬰和普通人稍稍傾斜一點點呢?
指定定點收治棄嬰的醫院,或許有其必要性和合理性,但絕不能以此為借口不向棄嬰提供必需的優質醫療資源,更不能由此便堵住棄嬰的生命之門。即便有這方面的規定,規定是死的,人是活的,在面對特殊情況特別是人命關天的時候,規定也并非完全不能變通。并且,類似事件的發生也從一個側面暴露出相關規定存在的漏洞和不足,理應引起相關部門的足夠重視,及時予以修訂和彌補。
棄嬰之死究竟涉了哪門子“密”?恐怕既暴露了相關制度的不合理,也折射出相關部門及其工作人員缺乏對生命最基本的敬畏的問題。有人建議,民政部門可以參照歐美國家的做法,健全棄嬰保護機制,例如在醫院或福利機構設置接受棄嬰的保溫箱,方便及時救助。很多事實都說明,辦法總比困難多,關鍵看擁有話語權的人有沒有這份責任感、能否堅守住心中的底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