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上也赫然貼著他們的“莊重承諾”——正裝得體,前天洗澡、早晨洗頭洗臉、刮胡茬、棕色皮鞋,黑色襪子,莊重肅穆。
而隨著進一步的訪問,記者發現,這只所謂的“專業掃墓隊伍”的真實身份其實是裝卸隊工人,利用空余時間兼職。對于異地掃墓的要求,對方表示“坐火車、坐大巴都可以,但要提前10天打電話好買票”。
“事實上,請人代為掃墓一直是有傳統的,比如,你沒有時間回家,請墓所在地親戚掃墓時代勞,但燒香等掃墓用物的錢自己得出,當然不必給親戚付酬。”雖然從民俗角度的確有親屬代掃墓的傳統,但夏增民并不認同“職業掃墓人”的出現。
他指出,可能是家在外地的人沒有時間、或者不愿意回家掃墓,迫于道德壓力和社會壓力而不得不雇人掃墓。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夏學鑾則表示,花錢找人掃墓是對先人的一種褻瀆,“反應了社會的一種浮躁,沒有真情實感。”
隨著現代人離家工作、定居的增多,這項特殊服務已不是北京的專利。在一家知名購物平臺網站上,提供“代客掃墓”服務的商家遍布天津、重慶、武漢、四川、新疆等多個省市,收費也在200-1000元不等,但仍呈現“咨詢多成交少”,成交量最高的也不超過2單。
與其清明大辦 不如在世多盡孝
對于清明的商業色彩漸濃,網絡上的討論聲音也很熱烈,有人認為,祭拜祖先、寄托哀思的節日和商業活動聯系在一起,顯得“不夠嚴肅”,還有人犀利指責那些用奇葩祭品祭奠先人的行為屬于“生前不孝、死了胡鬧”。
縱觀當下,祭掃的方式在不斷推陳出新,清明祭掃傳統該如何面對這些變化、國人又應如何盡孝?引人思考。
民政部近日發布了5項公墓服務行業標準,并且規范了公墓單位可供應的文明祭掃用品種類。而在此前,也有一些省份開始推廣“無火掃墓、鮮花祭奠”,還有一些無法回家掃墓的網民在網上設立靈堂,在線點香、寄托哀思。
“感覺太虛幻、太虛擬。”雖然自認是資深網民,但夏增民也表示無法接受網絡祭奠,“還不如在家里擺上親人的照片,致以哀思,同樣很好。”他認為,有條件到墓地致思最好,清明時節,在古代,除了祭掃,還有春游踏青的效果,但如果沒有這個條件,也可以遙致哀思。
“清明回家掃墓是個傳統”,夏學鑾指出,但集中在清明掃墓也容易造成擁擠和不方便,如果實在距離遙遠,“網上點香、栽樹、鮮花祭奠……現在有很多新的(祭掃)方式。”他還表示,孝心應該是常年都有所表現,不一定非得到這一天才能思念,也不一定非要到清明才能去掃墓。
而蘇州市民政局和蘇州市殯葬協會曾發布的一份《文明祭掃倡議》或許能為現代人帶來一些啟示。這份《倡議》鼓勵市民選擇綠色節地的殯葬方式來安葬親人,并認為子女在老人死后借喪葬活動之機擺闊氣、講排場,不如趁在世時應多孝敬,讓其老有所養。(記者夏涵)
?
相關鏈接:
海口預計今日出現祭掃高峰 今年清明祭掃刮起節儉風?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