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處安放青春?
情緒高頻詞:抓狂、崩潰
“疲憊的一代”
何處安放青春?相比于美國當年“垮掉的一代”,如今的中國青年紛紛自嘲是“疲憊的一代”。沖動“爆發”固然不可取,選擇沉默與忍受,又何處安放青春?
觀點一:上大學后的放縱
這兩天,一位15歲的南京初三學生,發表了一篇1600字的網帖,很快就被頂到西祠“胡同口”。
這位名為“小小頑皮蛋”的網友說,為了一點小事大打出手,這是由于“心智不成熟,生活閱歷不豐富,也是因為精神世界的空虛和乏味”導致的。孩子的性格是從小養成的,大學所表現出來的,“無非就是十幾年的一個積累”。惡性事件的頻發,說明“小學及中學,對孩子精神教育的不足,而且是嚴重的不足。”另外,思想品德課,也無非是“唱唱高調”,并沒有落到實處;家長、老師和孩子也缺乏“有效的交流和溝通”。大學,只是一個在多年壓力積累后,“放縱我們自己的地方”。
觀點二:社會給予得太少
無論是面對社會熱點事件,還是周遭境遇,抓狂、焦慮、抑郁、崩潰等,是學生表達情緒的高頻詞。
新華社記者曾經接觸過一個自稱有抑郁傾向的大學生,他時常會用拳頭捶打墻壁,直到血肉模糊。有時候,他會徹夜難眠,只是坐在那里發呆、抽煙,靜靜地聽著電腦發出的沙沙聲……
上海海洋大學學生康思培認為,來自學業、家庭和情感的壓力,常常讓大家感覺身心俱疲。“我們應該看到背后的問題,為什么在校學生承受這么大的壓力?”
上海對外經貿大學學生穆星說,越是優秀的人,越是會給自己設置比較高的目標,而當今社會能夠給予大學生的東西,卻又遠遠低于大家的預期目標。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