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3月初到4月3日,盤錦繁華地段連續發生5起半夜尾隨單身婦女持刀搶劫的惡性案件,被盤錦警方定為特大串案。“我們鎖定目標后,才發現犯罪嫌疑人小強(化名)竟是盤錦一所高中的高一學生,奧數班的班長,學雷鋒標兵,才16歲。當時也蒙了。”辦案警官介紹。(4月17日《遼沈晚報》)
白天是好學生,晚上是搶劫犯,這是電影中常有的劇情。然而在現實中,16歲的小強原本匯集“萬千寵愛”,卻因為虛榮心作祟,加上相關心理教育的缺位,走上了午夜搶劫的邪路,讓人唏噓不已。反思個體案例的偶然性,觀照最近頻發的大學生投毒案、刺傷案等,我們不禁對于學校教育中的心理部分產生了質疑。
雖然案件尚未定性,但是從新聞元素,以及專家的解讀中可以得知,小強的優異成績并沒有抵消掉內心的自卑,反而在同學之間的攀比等習氣間迷失了自己,進而做出了午夜搶劫的舉動。應該說,未成年人的心理尚不成熟,對于自身的外在評價尤其敏感,當家庭條件與現實欲求相沖突的時候,得不到相關引導,心理發生扭曲,繼而走上畸形路徑也就在所難免。
誠然,小強的悲劇有著個體的偶然性,但是,小強的身上又讓我們看到了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中存在的問題。隨著城鎮化的推進,越來越多的流動人口涌向城市,加上學校合并等原因,鄉村學生求學城市學校漸成常態化。雖然他們努力求知,但是經濟上的弱勢,同學間的攀比往往讓他們無助。此外,家長忙于生存,對孩子關心不夠,而本應該肩負教育責任的學校又疏忽了相關心理教育,共同釀造了這出悲劇。
按常理,對于學生的道德教育以及相關心理教育屬于學校的常態教學內容,但是,對于不同學生的針對性教育流于形式,雖然有家訪等形式連接學校和家庭,但是常態化的教育溝通卻成為了一句空話。試想,若是小強的老師和家長經常溝通,那么小強的“變化”可能早就引起了警惕,悲劇也將避免。
現實的殘酷讓人惋惜,但小強的悲劇不可逆轉,從這一事件中反思學校和家庭心理教育的失位之處,是我們現在應該做的。為今之計,學校有必要針對學生展開一項心理教育,聯合公安機關的現身說法更有效果。最后,城市應該加大對于外來人口的重視,提高公共服務水平,健全機制,保障他們的合法權益,讓原本的心理教育回歸,讓我們的鄉村孩子也有個溫馨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