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啟調查郭美美事件只是個態度,但倘若以此調查為契機,紅十字會能知恥而后勇,并洗心革面徹底轉型,倒不失為慈善業之幸。能否主動改革,去行政化、官僚化,建立公開透明的運行機制,這才是紅十字會擺脫郭美美的出路所在。
4月23日,中國紅十字會社會監督委員會新聞發言人王永表示,中國紅十字會社會監督委員會擬于5月中下旬、蘆山地震救災后,重新啟動針對郭美美事件的調查,并邀請社會公眾同步參與。他還透露,目前,社監委內部已經對重查郭美美案達成初步共識,中國紅十字會總會也表示愿意配合這次調查。
重啟對郭美美事件的調查,這多少表示出了紅十字會急欲擺脫信任危機、重塑公信力的姿態,說起來也是一個好事。先不管其調查結果最終如何,能主動重啟調查總比麻木不仁、死豬不怕開水燙的“破罐子破摔”心態要強得多。倘若以此調查為契機,紅十字會能知恥而后勇,并洗心革面徹底轉型,倒不失為慈善業之幸。
有意思的是,兩年前的郭美美事件催生了中國紅十字會社會監督委員會的外部監督機構,現在這個外部監督機構終究還是要利用郭美美事件來試圖挽救紅十字會的公信力。郭美美儼然成了紅十字會繞不開的一道坎。而現實中一些事例似乎也在印證著郭美美的巨大“威力”,比如說有郵局門口的LED屏上亮出醒目標語“郵局沒有郭美美,賑災捐款免郵費”,雖然工作人員回應稱是系統出錯,但網友對這一“出錯”的看法也道出了大家的心聲——擔心自己的捐款會被下一個“郭美美”揮霍,索性拒絕向紅十字會捐款。
事實上,重新調查郭美美事件這一行動本身就說明了兩個問題:其一,當時紅十字會對郭美美事件的內部調查不徹底,“膿包”雖然暴露出來了,但并沒有被捅破,更沒有“刮骨療傷”,導致紅十字會雅安地震后的賑災倡議收獲了滿屏的“滾”字;其二,紅十字會社會監督委員會選擇這個時機來重啟調查,而中國紅十字會總會也表示愿意配合,原因恐怕還是迫于外在的壓力,否則為何社會監督委員會兩個月前表示要重新調查郭美美事件時,紅十字總會卻“裝聾作啞”呢?
不管如何,重啟調查沒有錯,但有一點紅十字會和紅十字會社會監督委員會都要明白:郭美美只不過是導致紅十字會信任危機的“一根稻草”,不能寄望于郭美美事件的重新調查,就能救贖紅十字會,要重塑紅十字會的公信力,根子還在于紅十字會脫離官僚化的體制轉型、建立善款透明化的運作機制。
《紅十字會法》規定,中國紅十字會是“從事人道主義工作的社會救助團體”,從性質上看是慈善公益組織,從體制上說是社會團體。可是與其他公益組織和社會團體不同,紅十字會享有法律賦予的獨特地位,比如免予社會團體登記、工作人員參照公務員管理、享有部分財政撥款等。這種“計劃體制”下的組織架構一方面使得其得以游離于監督之外,另一方面官僚化的體制沉疴又使得其運作效率極其低下。如何去行政化、擺脫官僚化,當是紅十字會改革的第一步。
而伴隨官辦慈善模式的資金運作不透明,顯然是公眾不信任紅十字會的關鍵所在。公眾對慈善公益機構的捐贈信心,取決于公益組織的公開透明:每一筆捐款都有據可查,每一筆善款的使用去向都公開透明。同時主動接受外界的監督,要有“玻璃做的口袋”。當公眾看到自己捐獻的錢物最終都用于幫窮扶困,慈善組織才會得到公眾的信任。
以此而言,重啟調查郭美美事件只是個態度,能否主動改革,去行政化、官僚化,建立公開透明的運行機制,這才是紅十字會擺脫郭美美的出路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