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新華社發布了一條簡訊:四川省蘆山縣清仁鄉副鄉長楊成毅“因在抗震救災中工作不力,責任心不強,造成了一些嚴重工作失誤”,被就地免職。楊成毅成為首個被免職的災區干部。實際上,震區復雜的災情,遠非一條簡訊所能概括。
據早報記者調查,4月23日,蘆山縣救災督察組到清仁鄉橫溪村暗訪時,發現楊成毅不在物資發放點,于是對其“就地免職”。而據楊成毅說,當時他正帶隊前往最偏遠的永林村民小組運送物資,之所以急著運送物資,一是因為原負責人身體不適,不能前往;二是因為降雨,永林組村民沒能及時領到物資,情緒很大。此外,因橫溪村當時只有300多頂帳篷,不夠用,發生了一些爭執和混亂場面。這也成為楊成毅“工作不力”的證據。
如此詳情披露之后,輿論一邊倒地覺得這個干部其實有點冤。
雅安地震之后,救災行動迅速,各項工作扎實推進,但由上述事例出發,也不能說沒有需要反思和改進的地方。
首先,紅十字會、政府的民政系統以及民間慈善機構之間救災物資的交接機制不順。有報道稱,一批生活應急包和2000條毛毯,于4月21日下午到22日凌晨,從成都輾轉到雅安市,再輾轉到蘆山縣,一路交接并不順利。這批物資在倉庫中“沉睡”了超過20小時沒有下發。雅安市民政局一負責人稱:紅會可以選擇直接將救災物資運往災區,但若需要民政局協助安排物資派發,則需要先去市區定點登記,否則民政局不會予以安排。
中國紅十字會前線指揮部指揮長王平也向記者吐苦水:紅會“在中央層面協商得好,到了基層就沒那么好了”,此次地震,他想見到雅安市黨政負責人都很難。
兩大官方救濟系統的兼容尚且存在如此嚴重問題,遑論民間救災物資的交接?有志愿者稱,他們帶著藥品到災區,卻找不到接受單位,在民政部門與醫院之間被推來推去。救災物資的交接流程,應細化在救災預案中,強化救災的精細化、科學化。
其次,統一的救災物資信息平臺應快速建立起來,做到物資的統一協調,以便將物資及時、公平、迅速投送到最需要的地方,同時避免不必要的矛盾。比如,寶興縣靈關鎮安平村因為在深山,而成為“被遺忘的村莊”,少有人來慰問。23日看到記者來到時,村里兩位老人甚至下跪求救,當時該村每天每戶只有一袋方便面。
再比如,至23日上午,雅安市雨城區中里鎮龍泉村的3000多人只領到了90頂帳篷。鎮長劉承祥認為:宣傳力度小是鎮里得到救災物資不夠的原因,雖然當地與震中房屋受損相差不大,但因為他們不是在震中,所以得到的關注就小得多。
對上述種種問題,理性的態度是不夸大、不粉飾,面對它們,解決它們。毋輕言官員失職瀆職,毋輕言志愿者添堵作秀,各方應少一些意氣之爭,少一些借題發揮,多一些建設性方案,多一些對救災預案的細化。以生命的名義,加快救災進度,將可以動員的力量科學、精準地投到最急需要的地方,這應該成為當下最大的共識。
雅安地震,是一次全媒體時代的災難。新興的傳播方式注定了輿論場不可能像過去那樣“統一”。多層面的報道,會將一個更真實的災區現狀向公眾呈現:也許有些事不那么煽情,受災民眾間也難免有一些小矛盾,不同救災系統間的銜接也未必順暢……但暴露問題、直面真相未嘗不是好事。
痛定思痛,應把此次賑災暴露出來的問題,進一步細化到救災預案中,規范不同系統救災物資的交接程序。建立統一的物資分配、人員調配平臺,以公平、及時地分配物資,精準、協調地調派人力,實現物盡其用,人盡其力,救災才不用跟著“感覺”走,跟著“熱點”走。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只有實現救災預案精細化、救災演練日常化,才能在未來的自然災害中盡可能多地挽救生命。用鮮血換來的經驗,必須記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