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是國家的希望,是民族的希望。只要你們勤奮學習、立志報國,就有災區的希望,就有國家的希望。”
5月3日下午,一堂生動感人的愛國主義教育課在蘆山縣龍門鄉紅星村的“板房學校”進行,600多名師生現場分享了樂山軍分區朱代貴政委和該校3名震中“小英雄”對愛國主義的理解。
下午第一節課結束后,師生們有序地坐到在操場上,學校教導主任王天靈代表全校師生,宣讀《致樂山軍分區官兵的一份感謝信》,拉開了主題教育課的序幕。
“地震后,我們社會各界紛紛伸出援助之手,我們部隊官兵更是第一時間進入重災區抗震救災,就我們學校而言,現在每天都在變化,這些變化凝聚了樂山軍分區官兵、民兵的心血……”一份800字的感謝信,王主任讀來幾度哽咽。“在這次地震中,我們學校也涌現出了3名小英雄,讓我們一起聽聽他們的心里話。”
“我們要愛國,因為有國才有家。”第一個登臺的孩子是楊超宇,地震中,他果斷勇敢地從即將傾塌的房屋內救出了4歲的妹妹,而母親卻永遠地離開了人世。
聞訊后,遠在外地打工的父親急忙趕回來,學校和樂山軍分區官兵也及時將關愛傳達,并幫助他們重建家園。
“我要做個勇敢的人,好好學習,掌握更多的本領報銷祖國、報答恩人。”在超宇的眼中沒有淚水,幼小的心靈承載了悲痛,也裝滿了堅定和感激。
“我當時沒有哭,我要勇敢地活下去。”臺上聲音弱小的孩子叫李佳俊,今年8歲,是學校自救的典型。
提起李佳俊的自救過程,軍分區肖振平司令員和學校王智強校長都豎起了大拇指。
地震中,他被埋在了廢墟里,心急如焚的父親一邊撕心裂肺的吶喊,一邊用手扒挖瓦礫。佳俊硬是從廢墟中,順著光亮的地方,堅強地爬了出來,重獲新生。
“長大了我要當解放軍,像解放軍一樣救人”。當問起佳俊的理想,他的話讓在座的每個人震驚,也讓每個人感動。
“長大后參軍,報銷國家,做點有意義的事。”七年級學生駱林海的志向和李佳俊一樣。
地震中,先救自己的妹妹,再救鄰居楊婆婆,讓駱林海成了遠近聞名的“小英雄”。
現在,在這些“小英雄”的感召下,學校近70%的男同學都向往參軍報國。
地震后的第7天,在樂山市和樂山軍分區的全力援助下,隆興中心校從震中第一所“帳篷學校”升級為第一所“板房學校”,3名援教老師緊急從樂山趕來,“電腦室”、“心理援助室”、“活動圖書室”、“教室備課室”、“教室宿舍”、“熱食保障點”又相繼建成使用,讓學校的師資力量、教學環境、硬件設施進一步完善。
教學秩序越來越來好,讓師生們倍感溫暖,也心懷感激。在征得軍分區領導同意后,學校組織了此次愛國主義主題教育課。軍分區朱代貴政委應邀與師生們分享對國家、愛國和報國的理解。
從“中國是一個什么樣的國家”、“一個國家怎樣才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什么是‘中國夢’、‘強國夢’”到“實現‘中國夢’、‘強國夢’,青少年學生應該怎么做”。一路講來,災區的孩子感受到了力量、感受到了堅強。
“‘多難興邦,學習報國’,你們是早晨八九點鐘的太陽,中國的希望寄托在你們身上,中國的未來屬于你們。”朱政委話音剛落,操場上想起熱烈的掌聲和歡呼聲,久久在震中蘆山的上空回蕩。(完)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