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海南省萬寧市“校長與政府職員帶6名小學女生開房”事件引發社會廣泛關注。涉案的兩名犯罪嫌疑人日前已被雙開并批捕。由于事情性質惡劣,媒體對事件仍在持續“深挖”。此時,另一個問題也隨之浮出水面:追求真相細節是否重過受害幼女的隱私?
對此,有相關人士稱:“案件涉及未成年少女未來的成長,請保護她們隱私,避免無節制的傳播對她們造成人身安全之外的再次傷害。”
一些細節成為討論熱點
5月12日,事件被曝出后,一時間有關討論和報道鋪天蓋地。隨著此案深入偵辦,涉案6名未成年少女“處女膜是否破裂”成了一些媒體爭相報道的熱點,受害幼女的帶血內褲和“陰部紅腫、會陰體正中線有1厘米裂傷痕”的診斷書開始在網絡和微博上瘋傳。不僅如此,在某衛視播出的一檔節目中,一名受訪家長還對著鏡頭羞愧難當地說,她還保留著女兒一條疑似留有精液的內褲。
此外,在警方未公布真相的時候,社會關注的方向似乎也有了新變化,“警方稱系女生主動聯系校長”、“校長是學生‘干爹’”、“女生因逃課結識校長被求介紹女朋友”、“校長帶幼女開房那一夜到底發生了什么”、“受害女生講述與校長開房經過”等討論屢次出現。
5月15日,海南萬寧有關部門召開通報會,公布了案件的有關情況,但媒體的熱情依然高漲,“深挖”仍在繼續。
這起挑戰道德底線的事件引起媒體高度關注無可厚非,然而,在社會“消費”此案件各種情節細節時,是否注意到了倫理邊界和6名受害者的感受?
“案情細枝末節沒必要關注”
一直關注此事的海口市民劉先生告訴記者,媒體的關注確實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事件真相的還原,但“案情細枝末節沒必要關注”。他表示:“尤其此事件涉及的6名受害者都是未成年少女,媒體和網絡對她們生活進行了詳盡披露,甚至還千方百計讓她們開口講述與校長開房經過,這讓她們的隱私在公眾面前暴露無遺,造成了二次傷害。”劉先生認為,對涉及未成年案件的報道中,社會輿論不能以犧牲受害者的隱私和身心健康為噱頭。
“未成年人需要保護的不僅僅是人身安全!”女兒正在上初中的海口市民黃女士則直言,事件曝光后,看著女學生“帶有血跡的底褲”的圖片在網上瘋傳,她心里感到無比悲哀。她覺得此刻除關心涉案嫌疑人能否被繩之以法外,孩子所受的傷痛如何平復,今后的人生怎樣面對,才是最重要的事,媒體此時一再對與案情無關的細節深挖報道,所造成的心理創傷也許將伴隨受害幼女的一生。
海南師范大學教育系老師郭敏接受記者采訪時也表達了她的憂慮:“出于種種原因,部分媒體在對涉及未成年人的報道中,往往無視未成年人稚嫩的心靈和脆弱的承受力,不遺余力地挖掘事件的細枝末節,反復將她們推入痛苦的回憶,對她們造成難以估量的精神傷害。”
郭敏老師認為,未成年人身心尚未發育成熟,在受到傷害時所產生的精神痛苦,往往難以平復,在這種情況下,媒體的報道更應該盡到保護未成年的責任。
應多關心這些孩子如何走出陰影
“未成年人是國家的未來和希望,不管現在社會有多開放,媒體必須堅守底線,高度重視未成年人保護問題。”海南省人民檢察院第一分院檢察長高海燕則強調,未成年人的認知能力、接受能力尚不成熟,因此,在報道涉及未成年人的新聞事件時,媒體要慎之又慎。
高海燕認為,該案件發生后,媒體介入很正常,但對此案的關注,不應聚焦在未成年少女如何被侵害的“故事情節”上,而應該把關注的重點轉移到對“程序正義”的尋求上來,即警方等執法部門是否嚴格依法辦事、醫院等鑒定部門操作是否嚴格規范等,甚至還可以追溯當初教育部門、組織人事部門對涉事校長和公職人員的選拔是否經得起檢驗。
高海燕還認為應多關心這些孩子如何走出陰影。就目前如何幫助這些孩子重拾生活信心,高海燕建議,家長要提高與孩子溝通的頻率,時刻關注孩子的生理與心理變化,給予及時正確的引導,切忌對孩子進行打罵與責備。同時,媒體應該多宣傳一些成功的心理教育素材和案例,形成良好的輿論氛圍,讓社會多關心多幫助受害者及其家屬。(吳雪君)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