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各地高考狀元都已經出爐,關于他們的新聞報道也不斷出現。諸如“重慶高考文科狀元張毅:愛看韓劇愛賣萌”、“吉林2013文科狀元:愛吃愛玩的微博萌主”、“云南文理科高考狀元從不上補習班”、“四川高考文科狀元劉峻豪:愛打游戲愛玩音樂”、“”“理科狀元朱恬緣:重效率不貪黑起早”,不一而足。
不約而同,這些新聞報道都有一個指向,即這些狀元都既能玩也會學,全然沒有對于學習和考試的緊張和困惑,反而能在備戰高考的過程中很好地“享受生活”。看完這些新聞,無怪乎有網友戲謔,看看各地高考狀元的新聞,媽媽再也不用擔心我看韓劇、刷微博、談戀愛、玩網游會影響我的考試成績了。
不可否認,狀元們都會有一套自己的學習方法,在理解和掌握本階段的知識方面比同齡人有獨到之處。正如“幸福的家庭無不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這句話一樣,狀元們會有相似的地方。但是見諸媒體,狀元們無一例外的都是能學會玩的全能戰士,無疑帶有一種“神童化”情結。而且,全然隱去學習中曾有的糾結與彷徨,難免顯得不靠譜。
究其原因,媒體在這之中有自己的議程設置,高考作為另一種“國考”,難免會有“狀元正確”的意味。在這樣一致的報道思維下,高考被渲染成是一件很輕松的事情,可以看韓劇打游戲,學習玩樂都不誤。至于補習班,這是“降檔次”和“掉身價”的舉動,呈現于媒體的狀元們肯定是沒有去的。
不僅是媒體,避苦就甜,將高考狀元“神童化”,也是各狀元產地的宣傳策略。能夠培養狀元的學校,要展示的是在教育方面的方法得當,輕松培養狀元,而不是“填鴨式”的教育。如此一來,學校既能獲得優質生源,也能夠取得現實的利益。“神童化”的狀元在各方合意下,也就應運而生了。
只是,言者有意,聽者必須有心。在高考依然是一場全國性選拔考試的情況下,如今還無法否認“應試”仍然是高考本質這一事實。至于這之中,附帶有的一些素質教育的點綴和裝飾,無論是考生和各位看官,也應該明白,“無他,形式而已”。
而且,退一步而言,在成功后再去回頭看自己之前的經歷,苦澀一般也會變得香醇,這種回憶式的陳述大都帶有很強的自圓其說性質。每個人的特點和狀況都不一樣,輕易地被浪漫化的宣揚和陳述所吸引,將極易使自己迷失在別人“回憶的路上”,而始忘記了去走自己現實的路。
對狀元們的“神童化”既是對未來考生的誤導,也是對這些狀元的不負責。狀元們取得了階段性的成功,應該受到應有的贊揚和鼓勵。只是,隱去那些不為人知的努力,將他們的學習過程都浪漫化為一個很享受的過程,無疑是渲染過度。胡適先生說“一點一滴努力,滿倉滿谷收成。”對于任何的“收成”,還是別忘了那曾經的一點一滴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