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邊組織課題評審,一邊自己申報課題;一邊規定未結題不能申報新課題,一邊是負責人多個課題。未顯示結題信息又承接新課題;負責人家屬和合作單位也獲得了國家課題。近日,多名教育科研人員舉報,全國教育科學規劃領導小組辦公室(以下簡稱“全規辦”)負責人既當裁判,又當運動員,不僅在自己部門組織評審的課題中承接課題,還涉嫌違反課題管理辦法。(6月27日中國新聞網)
由于全規課題評審項目跟教育科研系統的評職稱、資助、獎勵等直接掛鉤,甚至還能破格評職稱,所以,這些課題就自然成了許多人眼中的“香饃饃”。對此,要求課題評審組必須做到制度規范,過程公開透明,切忌自演自導,更要小心提防課題腐敗。
按照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出臺《工作人員公務活動八項規定》及國務院通過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條例》規定要求,“不準在編工作人員申請或者參加申請科學基金項目”,“基金管理機構工作人員不得申請或者參與申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而據調查,全規辦卻有多名全規辦負責人及工作人員申報到了課題。如現任全規辦主任袁振國,原常務副主任曾天山、現任全規辦副主任劉貴華、全規辦副主任張彩云等人都承擔著課題。這顯然違背制度規定,應該給予及時的查處和糾正。
更為質疑的是全規辦負責人家屬也獲得了該辦的國家課題。據悉,袁振國的妻子竇衛霖于2009年獲得了一項國家一般課題,與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先后簽訂合作協議的6家單位也順理成章的成為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的教育綜合改革實驗區,并獲得了國家課題。“與合作單位簽訂協議,獲取利益,反過來又以全國教育科學規劃課題立項作為回報,此舉是人為操作國家級課題的評審,明顯不妥。”正如舉報人所言,如何保障專項資金的落實和相關課題的作用?
隨著國家對社會科學研究不斷加大支持力度,國家重點課題資助的經費不菲。但在課題評審和課題申報上始終出現“剪不斷理還亂”的復雜關系,課題“注水”和課題腐敗也就在所難免,至少削弱了課題研究的科學性和公正性。社會科學研究事關社會大局,對經濟社會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如果不能從制度上進行有效規范,其社會影響是不可估量的。因此我們亟待有關部門加大治理力度,確保全規課題發揮應有的社會導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