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日下午,余秋雨把他被傳言“去世”、“離婚”的事情,搬到了在長春舉行的“文化的力量與企業家人格”論壇上。這是一種什么樣的“文化”和“人格”呢?
余秋雨把當下的文化弊病歸咎于網絡,歸咎于民眾:“民粹文化也嚴重損壞了理性文化。”報道說,余秋雨指出,網上發言不等于民意;民意不等于民心;民心不等于真理。余秋雨又說:“我們現在有助長謠言的氣氛,辟謠了中國人還覺得遺憾,這是我們人格中的缺憾……現在因為網絡,問題變得更嚴重了。”說到這些問題的時候,余秋雨把他被傳言“去世”、“離婚”的事情搬了出來做證據。
屁大一點事情,網絡上有多少人知道并且關注?小范圍的個人意氣之爭,怎么就成了文化問題?這就是大師的能耐,把自己那一點事情,放大為“公共事件”,把自己放大為關乎文化命運的人物。難道余秋雨認為這才是民意、民心乃至真理?
網上網下,民意民心、黨心民心,都是一致的:“把權力關進籠子”,讓公平正義真正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失去制約的權力,在當時看,是民生的破壞者,久而久之,積淀為價值觀,就是文化的破壞者。但余秋雨不這么看。他從來不提這些事,他不認為這是破壞文化的力量?
“謠言對官員、企業家的傷害特別大。”余秋雨說,他最擔心中華文明會嚴重傷害于群體性謠言。前后兩句話連貫起來就是:對官員、企業家的傷害,幾乎等同于對中華文明的傷害了。建議在“官員、企業家”之后再加上“文化大師”吧。網絡內外,都有謠言。網絡謠言,跟整個輿論生態有關系。只是孤立地看待“謠言”,而不追問“謠言”產生的土壤,傳播的特征和路徑,從中尋找改善言論環境的辦法,這是余秋雨主張的“理性”嗎?余秋雨是擁有極大的話語權的人,說話尚且不夠誠實,如此粗暴、簡單地對待缺乏話語權的底層人士,至少是一種狹隘,是一種選擇性片面吧?楊達才、雷政富、劉鐵男被揭露,都是“謠言”對官員的“傷害”,而且“特別大”。
“我自己也遇到了很多謠言,前年說我在上海華山醫院已經去世了。為了證明我還活著,我又做了一次中國青年歌手大賽的評委”——原來青歌賽是余秋雨手里的一件工具?這樣說話,尊重青歌賽組織者嗎?尊重參賽歌手嗎?尊重觀眾嗎?輕佻的傲慢,傲慢的輕佻,就是余秋雨的“文化”和“人格”?
為證明我還活著,我又做了一次中國青年歌手大賽的評委——原來青歌賽是余秋雨手里的一件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