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近期在西北、西南等多地采訪調查后發現,在新一輪城鎮化背景下,一些地區紛紛開建新城、新區,并把新行政中心等政府項目與新城、新區建設“捆綁”,以此規避政府性樓堂館所一律不得新建的禁令。面對較為普遍的樓堂館所“捆綁”城鎮化的現象,部分受訪群眾和專家表示了憂慮(8月5日《瞭望》)。
當前,新一輪城鎮化正在醞釀開啟,與過去城鎮化建設不同的是,新一輪城鎮化尤為注重以人為核心的科學城鎮化,是以城鄉統籌、城鄉一體、產城互動、節約集約、生態宜居、和諧發展為基本特征的城鎮化。然而,從新聞報道來看,在西北、西南一些地方的城鎮化正淪為拆除舊的辦公場所、樓堂館所,興建新的樓堂館所。
在這樣的城鎮化里,行政中心建設成了主角。對此,相關人士美其名曰:此舉是希望依靠行政中心轉移帶動城市結構調整。不可否認,在既往的城鎮化道路上,行政中心轉移帶動城市結構調整已成一種路徑,且發揮出巨大作用。因為有了行政中心的轉移,道路、學校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得到相應完善,對市場也產生較強吸附作用。
然而,并非所有城市都需要通過行政中心轉移來帶動。就實際而言,首先應視城市人口和經濟增速決定,只有當人口、經濟都出現明顯增速,行政中心才具備搬遷的基礎條件;其次,依靠行政中心轉移帶動城市結構調整,所能起到的其實是“拆東墻補西墻”的效用,帶動了新城的發展和崛起,卻可能逐漸荒廢舊城。
歸根結底,城鎮化是人的城鎮化,不能簡單地以土地為抓手,依靠投資和工業或行政中心轉移拉動。表面上看,城鎮規劃范圍擴大了,房屋道路建得更多了,但如此城鎮化的過程與應有的目標之間出現了偏離,不僅拉大了政府和群眾的距離,還造成了大量公共財政的浪費。更甚者,城鎮化極有可能成為興建樓堂館所的“新馬甲”。
面對西北、西南等地出現的樓堂館所“捆綁”城鎮化的現象,國家相關部門應引起足夠重視,必須從源頭上加強監督和審計,尤其應通過信息公開接受社會監督從而確保樓堂館所建設的真正必要性,避免出現過于奢華、奢侈的超標建筑。若不然,城鎮化將成為興建樓堂館所的又一個“新馬甲”,政府公信力也將隨之被消耗殆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