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關事業單位人員既不繳納養老保險,退休金又遠高于企業職工,這種養老雙軌制,應以最快的速度予以根除,因為這顯失公平而且疑似封建殘余,是對民眾財富的剝削即無理超額占有。或許基于此種壓力,人社部副部長胡曉義才表示,養老保險制度最終統一“這個大方向是明確的”,表明即使官方也不再認可雙軌制。
既然不再認可雙軌制,那么接下來就該如昨日南都社論所言,抓緊采取行動予以并軌。誠然,胡曉義不止一次表示,人社部正在抓緊研究頂層設計方案,還發出“倉促上陣可能造成新矛盾”的警告,但是一家私企絕不允許其人力資源部門,經年累月拿不出工資調整方案,人社部作為民眾雇傭的公仆,也不能“西瓜皮擦腚——— 沒完沒了”。
所謂頂層設計方案理應是粗線條和原則性的,何況胡曉義也說,方案將在適當的時候廣泛征求社會各界意見,那么按常規,人社部作為社會養老的專業部門,搜集資料和方案設計并不存在障礙,方案出臺應該花不了多少時間。然而現實是,今年兩會期間胡曉義就表示,“養老金雙軌制正在進行綜合研究和頂層設計”,就算頂層設計從那時才開始,到如今也至少有5個月光景,怎么還是“大方向明確”和“需要做好頂層設計”呢?頂層設計不過是設計當中的一種,怎么事涉既得利益群體,就變得神秘和繁重起來了呢?
或許,人社部的意思是把方案搞到可操作的地步,可是就像一家工廠設計產品,首先要拿總體方案征求用戶等方面意見,而不能一竿子捅到零件層次,否則一旦總體方案技術或者經濟不可行,部件設計和零件設計就要推倒重來,人社部同樣應當先拿總體方案征求民眾意見,譬如是一步到位還是在明確的有限時間內分步并軌,是降低公職人員養老金替代率(養老金占工資的比例),還是評估其工資水平的合理性,抑或提高職工養老水平與降低公職人員養老水平相結合。在此基礎上,往下進行的方案設計才有意義。
這就涉及一個終極層次的觀念問題,也是現行憲法的條文,即“國家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那么民眾就不是方案的單純接受者而是最終拍板者。現實是,有關部門習慣于“為民做主”,卻不知或者裝不知,民眾才是官員的主人而不是相反,民意才是裁決官方決策的唯一判官。即使有征求民眾意見的個例,譬如個稅起征點,也并不在意主流呼聲5000元而固執于3500元,表明民意無剛性,而這可能還是征求民意最認真的一次。
教科書上說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如今財政吃緊,稅負沉重,大幅精簡黨政群機構及其“三公”消費之外,還應當迅速而徹底地向下并軌養老制度。1958年國務院統一各類單位養老保險辦法,表明養老特權并非自始有之,并軌不過是“撥亂反正”。“倉促上陣可能造成新矛盾”則屬緩兵之計,與虎謀皮總有阻力,公平正義才是硬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