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事業單位招聘考試,按理說,和公務員考試性質相近,嚴密的出題,嚴肅的考場,嚴格的閱卷,這是我們的印象。不過,這兩天在山東聊城舉辦的聊城市東昌府區事業單位招聘考試,卻讓考生心里有點堵。不僅試題照搬青島舊題,美術崗位甚至多考攝影知識。即便后來的專業課重考,也能在網上找到原題。(8月5日中國廣播網)
表面看,這起事件的罪魁禍首是出題“教授”,可能因為太懶惰,可能出題太隨意,甚至可能是因為自己水平太臭。但說到底,還是組織方缺乏足夠的責任意識,根本沒有把考生的利益當回事。
事業單位招考,既是為地方選拔人才,也決定著考者的前途命運。因而,試卷的質量至關重要。這就對命題人的專業素養、政治素質等提出了嚴苛的要求。而這,需要團隊的智慧,絕非一個人所能擔當得了的。組織方顯然對“命題人”的委任太過輕率失察。這是其一。
其二,對試題的審核把關不嚴。一套試題從制作到送入考場前,應有終審關。這至關重要。試題是否存在常識性錯誤,是否太偏頗,等等都是題中應有之義。只要做一個簡單的搜索功課,類似使用現成題目這樣的低級錯誤,完全可以避免。如果發現之后足夠重視,重考試卷也不會再現原題。“教授”的盲信,不僅助長了教授的“隨意”,更是對考生的極端不負責。這種失責瀆職行為,傷了教授,害了考生,更損了政府的公信力。試想,連最基本的筆試關的公平公正都不能保證了,如何擋得住對面試、政審等環節存在重重貓膩恐的猜想?
所以,讓命題人停職反省自然必須,但對組織方也不能姑息。如果不對這種失責瀆職行為進行嚴查追究,而只是找個替死鬼打發公眾,這樣的事件就很難說不再發生。尤其近年來,隨著地方的發展,人才的需求增加,這種招考愈加頻繁。而在地方招考中,“蘿卜招聘”等往往貼身隨行,一直飽受詬病。但是,國家公考在筆試環節卻鮮有質疑。原因在于,試題一般是由國家或省級機關命題,有專門的機構,有命題專家組,有豐富的題庫。而考題的原創性和科學性,以及靈活多變性,也讓心存僥幸者難僥幸,讓只會背書者永遠只做孫三。這恰恰保證了考試的公平性和嚴肅性。沒有出題自主權,想舞弊的只有干瞪眼,想插手的也找不到縫隙可鉆。這恰恰是地方招考“自主命題”模式的弊病。為什么基層招考不能采用這一考試模式?比如將基層招考命題權徹底“沒收”,改由上級統一命題,隨即抽取?堵絕地方招考人為操控的空間,杜絕這種低級錯誤的再犯,真得從制度層面進行探索、改革。惟其如此,方能從根本上避免類似事件再次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