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6日晚間,恒天然向記者表示,另一家要求保密的涉事乳企正是雅培。
雅培有一句廣告語叫“智慧健康看得見”,但這一次的肉毒桿菌事件不僅讓我們對寶寶喝過雅培之后能否獲得健康表示懷疑,還讓消費者看到了這個洋品牌的刻意隱瞞與欺騙。原本,肉毒桿菌不同于三聚氰胺,不是人為添加的毒物,此事的主要責任也在于提供奶粉原料的恒天然集團,所以雅培只要尊重消費者的知情權,積極采取召回措施并且做出賠償,就可以獲得更多諒解。
但是從相關報道來看,雅培早就知道自己的奶粉有問題,卻并沒有像恒天然那樣主動通報,而是去簽訂什么保密協議,試圖瞞天過海,把消費者永遠蒙在鼓里。即便在中國國家質檢總局要求雅培召回相關產品之后,他們還打著所謂“預防性召回”的幌子,并且極力否認自己為另一家拒絕透露名稱的公司。這一系列做法,可以說不只讓奶粉本身受到了肉毒桿菌的污染,也讓這家知名企業的信譽遭受了更加嚴重的污染。
正如《南方日報》所說,這樣一批混有毒素的原料經由生產商、進口商、零售商,遁跡于國內外一連串、一系列的食品安全監管,長驅直入嬰兒奶瓶之中,恐怕不論作何解釋,責任都是無法逃脫的。在原料供應者承擔主要責任的同時,我們的確應該追問一下:企業、監管者、消費者是不是都應該從中吸取經驗教訓?
對于企業來說,因為最終的產品要貼上自己的商標,然后才賣給消費者,所以無論原料來自何處,都應該有一個檢測把關的程序。更何況,恒天然已經有過“前科”,比如2006年9月的兩批全脂奶粉曾被檢出含有阪崎腸桿菌,2012年9月又發現牛奶和奶粉中含有少量雙氰胺化學殘留物。既然恒天然不是“恒可靠”,為什么涉事企業在進口其原料的過程中沒有完備的檢測環節?可以說,盡管涉事企業有著被恒天然“拖累”的成分,但自身的過錯也不容忽視。
前一陣有報道說,如今市場上的很大一部分洋品牌奶粉其實都是國產奶粉貼了一個假洋品牌,從而實現高價銷售,而這一點暴露了奶粉進口的監督軟肋。這一次的肉毒桿菌事件同樣如此,我們期待的,是監管部門手中有一個嚴格、完備的“卡尺”,不論產品是真洋、假洋還是純本土,都至少能達到安全的底線。相關部門總是在提醒消費者不要盲目相信洋品牌,可我們想反問一句:既然您知道洋品牌也不可信,那么在批準其進口上市的過程中,為什么不加強監管,把有毒產品拒之門外呢?
國產奶粉出事,進口奶粉也出事,被奶粉坑了數次之后,可能會有更多人不再選擇價格高昂的進口奶粉。畢竟,錢沒了健康也沒了是雙重悲劇,健康沒了錢倒是省了一點可以算是一重悲劇……從這個角度來說,洋奶粉遭遇的風波對國產奶粉企業而言是一個契機。但是,國產奶粉最需要做的是切實提高產品質量,否則無可奈何的人們可能會越來越多地加入丁克家庭的隊伍——不再把孩子帶到這個連口放心奶都喝不到的世界上,從而實現“徹底斷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