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多家銀行推出的形形色色的理財產品,投資者是否收獲了明明白白的財富收益呢?
“銀行理財的投資風險會更小,更有保證吧。”投資人趙女士坐在理財經理對面,篤定地對第一財經(微博)日報《財商》記者說。
在走訪中記者發現,有些理財投資者,在向銀行工作人員咨詢過預期收益之后,直接進行投資交易,沒有更多地關注相關的費用與合同條款。對于投資者而言,關注的最終落點往往是銀行理財產品的預期收益率。然而,與之相關聯的收費情況,很多投資者常常忘記深入探究。
預期收益有玄機
查閱16家銀行理財產品說明書,記者了解到,在運作每一款理財產品時,銀行都要從中收取一定比例的費用,包括認購費、申購費、贖回費、服務費、管理費及托管費等幾大種類,細分之下又涉及銷售服務費、托管及保管費、投資管理費、交易費、信托費用等眾多名目。
費率越高,銀行從投資者收益蛋糕上切走的比例越大,特定情況下,甚至直接將投資者的超額收益收入囊中。
浦發銀行某分行的一位理財經理告訴記者,很多銀行公布的預期收益率,往往已經扣除了各項費用。“投資人能拿到的,也就那么多,低也沒有低過多少,高也沒有高過太多。”
然而,多數并不能代表全部。也有銀行將各種費用直接包含在預期收益之中。
以某城商行為例,投資者購買其任意一款理財產品時,銀行至少要收取三種費用,一是銷售服務費,二是托管費,三是投資管理費。一些產品還要另行附帶上投資顧問費、信托報酬、特別信托費用等收費項目。值得注意的是,按照產品合約規定,這些收費條目一并包含在銀行給出的預期收益率之中,在產品到期時從收回的理財計劃資金中扣除。
如果投資者選擇該行于8月初起售的“心喜”系列非保本理財產品,進行大額短期理財,以100萬元的認購額計算,投資期93天,預期收益率5.00%,按照合約給出的預期收益計算,產品到期時,投資者賬面收益應為:1000000×5.00%×93/365=12739.73元。
但產品合約約定,投資者需要按照申購金額繳納0.3%的銷售服務費、0.3%的券商定向資產管理計劃管理費、0.12%的券商定向資產管理計劃托管費以及0.08%理財產品托管費,合計費用約為0.80%。
按此粗略計算,則這款產品剔除這些費用后的預期收益率在4.20%左右,實際可獲得投資收益10701.37元,其中有超過2000元歸銀行所有。
同時,如果該產品的實際投資收益率達到6%,則按照產品合約規定,超出預期的1個百分點所帶來的額外收益也將以投資管理費的名義流向銀行,銀行可以在2000余元的手續費基礎上增收2500多元。
統計顯示,記者關注的16家銀行理財產品費率年化在0.08%~1.55%之間波動。其中,收取費率最高的是中國光大銀行,部分產品收費費率為1.55%,最低的是中國郵政儲蓄銀行,費率統一為0.08%。
對于這些收費項目,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微博)認為,“銀行也要經營,提供的服務理應有償,銀行抽走超預期收益部分作為服務費是可以接受的。”
對此,理財專家徐建明也表示認同,按照金融經營的邏輯,風險和收益共存,理財時銀行承擔了一定的風險,獲利時收取相應的回報,這是符合市場規則的。
如果處于市場化背景下,銀行自由競爭,收費項目和定價是銀行的自主行為,無可厚非。不過,徐建明同時指出,“很遺憾,我國金融體系不是市場定價。”銀行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壟斷定價,此時,針對收費項目定價確實需要一定的程序審批和公示規定。
一升一降,蛋糕更小了
研究這些銀行最近三個月的理財產品資費說明后,記者發現一個細微的變化。
最近,不少銀行的理財產品收益率呈現大幅回落的趨勢,然而,這些銀行理財產品的手續費卻逆勢上漲。一降一升,收益蛋糕的形狀分配又出現新的變動。
對比數據顯示:多家銀行的理財產品收益率在6月份出現了小高峰,7月份逐步回落。收益率波動在一個百分點以上,有些產品甚至接近三個百分點。其中,某股份制銀行推出的“‘聚財寶’現金溢6號人民幣”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率從6月底的7%,在7月初降到5.8%,到7月底滑至4.2%,進入8月中旬維持在4.3%,降幅明顯。
某銀行理財經理向記者坦言:“6月為了完成業務量,大幅提升了預期收益率。從7月份開始,已經回降到以前的平均水平了。”
徐建明認為,造成這種變化的原因主要有三:一方面,6月底銀行現金流不足,提高預期收益率,有助于銀行吸納資金。進入7月,政策面發生變化,由緊貨幣轉向保增長,貨幣充足,銀行沒有吸儲動力,收益率平穩回落。另外,金融體系對影子銀行、理財產品的監管限制有所加強。最后,利率市場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銀行盈利模式的轉變。
郭田勇指出,總體看,銀行理財產品不但預期收益率下降了,數量也在降。
銀行理財產品的實際收益率與收取的手續費高低存在直接關聯,記者發現,有些銀行最近三個月的手續費一路走高。
另一家股份制銀行推出的“惠益計劃穩健系列”理財產品,其預期收益率從6月底的5.1%,到7月底的5.0%,再到8月初的4.6%,一路下調。而對應的銷售手續費率則從0.37%漲至0.78%,與6月相比翻了一番不止。
業內人士猜測,一定程度上,可能是銀行為了彌補6月份理財產品過高預期率收益造成的損失。
徐建明認為,銀行盈利模式的趨勢應該是依靠服務費而非借助利差收益。參照西方銀行來看,利率完全市場化后,銀行收費應該會越來越高。“當銀行能夠提供高質量的服務時,高手續費是合理的。中國的利率市場化還不徹底,情況與西方國家不同。”
對此,徐建明給投資者以下建議:
首先,投資者對銀行的界定清晰。銀行是一個經營性的商業機構,有盈利需要,所以合約要看仔細,不可馬虎大意。
其次,銀行間存在差異,學會選擇銀行。利率市場化后,銀行間的差異會更加明顯,要考慮綜合收益,而非單純看表面數字。
最后,投資者要開闊投資眼界。投資渠道日益多元化,不必盯著銀行死守,學會用腳投票。
需要提醒的是,目前銀行銷售的理財產品都有詳細的產品說明書,收益測算方面,通常所公布的預期年化收益率是已經扣除了產品的相關稅率以及相關費率的實際收益,但也有銀行例外。投資者在購買理財產品之前,應該先看清上述說明,避免“糊涂”投資。
?
?
?
相關鏈接
說明書有“貓膩” 理財產品超額收益憑啥銀行獨吞?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