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技術達不到的高度面前,是插滿管子賴活著,還是有尊嚴地離去?
媒體報道,朝陽區十里堡北里小區東側一鐵道橋上,一名六旬老太臥軌身亡。記者調查發現,2010年,老人被查出淋巴癌,兩年多以來始終在與病魔抗爭,可病情并沒有好轉,腫瘤已擴散至全身。事發前幾日,老人剛剛化療出院,老人的女婿說:“老太太每天渾身疼得冒虛汗,醫生說最多只能維持半年”。
如果不是病痛折磨得到了忍耐極限,這位老太不會去臥軌自殺。面對這樣的悲劇,我們需思考的是:是不是需要一個更加理性的“臨終關懷”。
一者,在癌癥的治療中,對于上了年紀的人來說,延長生命和減少病痛哪個更重要?二者,是不是需要建立“臨終關懷”機構,在重病患者生命的終點,在心理、身體等方面進行關懷,醫院是不是需要設立“臨終關懷”病房?三者,在醫療技術達不到的高度面前,是插滿管子賴活著,還是有尊嚴地離去?
去年初,北京一家大醫院的博士級主治醫生做出了一個讓世人瞠目結舌的舉動:他將患癌癥的父親送回鄉下,沒手術,沒化療。他一再叮囑家人在父親實在不行的時候,不要進行“積極”的搶救,要多使用一些緩解病痛的藥物,讓他安詳地離開這個世界。你能說這位博學的醫生對父親沒有濃濃的愛,恰恰相反,正是因為他深愛著自己的父親,他才愿意將痛苦留給自己,而讓父親“幸?!钡仉x去。其實他的心里早已“淚如雨下”,只是,他更理智一些而已。
有時候,放手也是一種愛。擦干眼淚,讓我們相信:死去也是活著的一種方式,我們摯愛的親人,因為我們已然愛過。是到了討論落地版“臨終關懷”制度的時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