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多租戶無租賃小孩無法注冊家長愁白頭”、“同一屋檐待遇不同,孩子入學難成海口家長心病”、“海中初中劃片范圍年年有變家長稱"看不懂"”、“海口中小學新生入學難一個孩子上學全家睡不著 ”、“海口300名家長通宵排隊爭搶小學入學名額”……近年來,每到中小學招生入學季節,類似的新聞標題就會頻頻出現在海南各大媒體上,引發人們對于教育管理體制的種種質疑,甚至有網友質疑,當前的入學制度就是在逼著孩子“拼爹”:“有爹拼爹,沒爹拼錢,沒爹沒錢靠邊停。”
只不過,今年由于“為孩子入學海口一家長宴請老師醉死”這一刺眼新聞的出現,更是為這一質疑增加了一抹令人驚心的血色。在質疑背后,誰都想知道的是:問題頻現的海口市中小學入學何時能夠告別拼爹時代?
房產證租賃證拼的都是爹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用列夫·托爾斯泰作品《安娜·卡列妮娜》中的這句話來形容海口那些為了能夠把孩子送進心儀學校家長的心境再合適不過。
海口的李先生今年沒有為孩子入學的事情過多的操心,因為早在幾年前,他就在為女兒看好的學校附近買了房子,又趕在上半年將自己和孩子的戶口遷了過來。因此在網上提交了報名材料之后,很快就通過了學校和教育管理部門的審核,得到了錄取確認。
但李先生的朋友唐先生可就沒有這樣的省心,盡管他也為孩子入學準備了很多材料,但在還是卡在了房屋租賃證上。
按照今年海口市教育部門給出的入學報名條件,該市戶籍的小學一年級新生入學登記僅需戶口本、出生證、房產證(購房協議)或房屋租賃證3項;初中一年級新生比小學新生增加了《海口市小學生綜合素質發展報告書》。
而非海口市戶籍的適齡兒童少年報名條件相對要多一些,除了戶口本、出生證、房產證(購房協議)或租賃證之外,還須提交適齡兒童少年及父母在本市的暫住證明,以及新生父、母在本市工作的勞動合同、工作單位勞動工資單或工商部門核發的營業執照副本、購買社會養老保險的證明等。
盡管相比往年減少了減少了計劃生育證明、小學生《接種證》等材料,但房屋租賃證、勞動關系、社保證明等材料卻卡住了很多家長有其是非海口戶籍的家長。
“其實,不管房產證還是租賃證,拼的都是孩子父母的能力和水平。”海口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老師對人民網記者說,家長如果經濟條件好一些,可以提早在學區內買房居住,經濟條件不好的話,就只能租房居住,而且最好租那些有房產證較易辦理租賃證的房屋,這樣在孩子入學時,問題就會相對簡單一些。但假如這些條件都不具備,那么就只有等待教育部門在符合條件的新生招滿后再行安排,或者通過各種渠道、各種關系來為孩子爭取一個入學機會了。
什么卡住了孩子?
人民網記者了解到,由于很多外來務工者居住的多為城中村,而這些房子因為歷史原因很多沒有房產證,租賃證就更是無從辦起;再者,由于這些務工者從事的多為餐飲、建筑等工作,與用人單位建立勞動關系并購買社保的少之又少;加之近年來暫住證不再強制辦理,很多務工者也不愿主動辦理,由此導致他們在提交相應材料時手忙腳亂。這也使得眾多家長質疑相關政策的合理性,盡管教育部門多次解釋,要求非海口戶籍人員子女入學登記新增社會養老保險的證明,主要是與海南出臺的異地高考政策相銜接,但還是很難得到家長和媒體的理解。
據媒體報道,瓊海的王先生一家在海口秀英區海盛路租住鋪面做生意十多年,但由于戶主是內地人,租賃合同僅通過與中間代理人簽訂,一直未辦理租賃證。其孫子今年已經6歲多,達到入學的年齡,按照海口劃片入學的規定,王先生的孫子應該被劃到海口九小西海岸校區就讀。聽說小孩入學需要租賃證,一家人才與戶主見面,于今年7月17日辦理房屋租賃證。不過,當他們把準備好的材料提供給學校時,卻被告知租住不滿兩年而不符合入學條件。盡管他一再辯解:“我們在這里租住了十多年,居委會及小區物業都可證明,飯店納稅證明都可以裝一麻袋。”但最終孩子還是沒有能夠被學校接收。
網友“永遠的海南人”也碰到了類似的困擾,“我朋友夫妻都是本省人網上報名成功16號學校通知帶材料去審查,學校說他們小孩不符合劃片區入學條件。老師解釋他其他條件都符合戶口本(本省)、出生證、房產證(自己買的房子有證),就是沒有勞動合同或營業執照和社保證明。”最終孩子也沒有被學校接收。
“永遠的海南人”由此認為,如果“勞動合同或營業執照”、“購買社會養老保險的證明”這兩項條件沒有回旋余地的話,“否則你就是買了房子,你小孩也不能就近享受9年義務教育。”
網友“桐言”認為,海口本來就是一個移民城市,當前大部分的市民并非海口本地人,非海口戶籍的務工者也在為這個城市的建設、發展、財政收入做貢獻。城市人口增加了,處于義務教育階段的孩子增多了,作為政府就有義務創造條件(比如創建學校、增加教育設施等投入)來滿足當地勞動者子女受教育的需求,不應以"必須擁有租賃證"為由限制其孩子受教育的權利。
?
相關鏈接:
“拼爹”爭議源于社會流動焦慮
“拼爹”難拼出美好未來
李敖之子:我不反感“拼爹” 公知根本不懂臺灣
黨報:與其羨慕別人“拼爹”不如趁年輕好好奮斗
清華指四川考生資質疑造假:望其不拼爹拼實力
別讓“拼爹”為大學生就業添堵
不“拼爹”才能青春飛揚
“沒爹沒錢靠邊停”?
但抱怨歸抱怨,面對各種“框框”與現實之間的距離,很多家長不得不通過各種渠道、各種關系來為孩子聯系學校,即使上當受騙、即使為此送上了命也在所不惜。
家住海口市白坡里的吳先生就是受騙者中的一個,他的孩子今年小學升初中。由于今年入學政策有變,他們不符合房屋租賃合同要滿兩年這一項,孩子想進入海口九中就讀遇到了困難。吳先生說,正當他們為孩子上學的事發愁時,曾和妻子一起工作過的莫某主動與妻子聯系,稱自己認識人,可以幫孩子跑關系進入海口九中就讀,但是需要一筆費用。7月23日,在宜欣廣場一停車場里,他將7000元現金交給了莫某,莫某稱3天后給回復。誰知在交錢后,他多次打電話催促莫某,莫某都以各種理由推托,再過幾天,莫某就不接電話了。無奈之下,吳先生只好到公安機關報案。
吳先生是為了讓孩子進入片區學校就讀受騙,海南萬寧人許某則是為孩子進入好一些的學校就讀想盡了辦法,找了很多“門路”,但令人沒想到的是,最終他卻為此搭上了性命。
8月7日,海南萬寧籍男子許某為給女兒辦理小學入學手續,在宴請海口某小學兩名教師后身亡。雖然事后教育部門公布的調查結果顯示,許某女兒按劃片范圍應到龍華區秀峰學校入讀,但為了女兒能到龍華區農墾一小,他托朋友找到美蘭區龍峰實驗小學副校長曾某幫忙。曾某又通過同校老師王某向許志強介紹了其弟王仁軍(無業人員),王仁軍稱可以幫忙,并提出需要2萬元。7月上旬,許志強夫婦通過曾某將2萬元交給王某,再由王某交到其弟王仁軍手中。事發后,王仁軍因涉嫌詐騙被公安機關刑事拘留。之后不久,曾某亦因擾亂招生秩序被立案調查。
家住海口大同路的石先生走的是另外一條路,他是一家公司的下崗職工,由于他住的是單位宿舍,沒有房產證和租賃證,因此他的孩子也被所在片區學校拒絕接收,沒有資本可“拼”的他只好天天跑到校門口和教育部門去守候領導,講述自己的困難條件:“希望能夠感動他們,給我孩子一個機會。”
每年的招生季節,在各大學校和家長之間,總會出現一些很有“能量”的人士,聲稱可以幫忙辦理孩子入學手續,但為什么在多次被曝光之后,很多家長還是選擇相信他們?海口一位學者說,一是很多家長相信“潛規則”的存在,二是病急亂投醫。
對此,網友“海甸島島民”總結說,“(海口)優質的資源就那么一點,誰都要搶著去,只能拼爹了”。網友“狗結刺 ”更是一針見血:“有爹拼爹,沒爹拼錢,沒爹沒錢靠邊停。”
海口入學何時告別拼爹時代?
盡管每年海口在中小學入學爆出的問題都讓人困惑不已:在海口,上學、尤其是上所好學校真的就那么難嗎?但在已經在海口從事了教育工作三十多年的一位老師看來,在種種“難”、種種“困惑”的背后,其實是海口教育的窘境:“海口城區的學校,其實是在為農村的學校買單,為全省大部分學校買單。那么多人想把孩子送進海口城區扥學校就讀,不難才奇怪了。現在很多人都在關注海口城區的‘入學難’問題,可為什么不去關注農村和全省其他地區學校的‘招生難’問題呢?”
網友“鄉下美女”也認為,海口的學位有限,教育資源有限才造成了“入學難”的局面。“海口是省會城市,教育資源是比各市縣強些,這就造成了,許多市縣有點小錢的家長都把孩子送到海口上學,沒有錢的家長就算是投靠親戚、挑個水果擔子賣水果,也要讓孩子在海口上學。”“如果大量不是本地籍的孩子在海口搶學位,在學位有限的情況下,那祖輩在本地生活的孩子的學位就會相應減少,這對本地籍的家庭和孩子又是一種不公平。如果全國的孩子都來海口上學又怎么辦?”
網友“小橋邊的臘梅”說,近年來,大量農村孩子蜂擁而至到海口上學,其結果是海口的各中小學人滿為患,而鄉下的學校是教室空蕩無人,已經沒有學生。“先保證本區域內本市戶籍學生的受教育的公平權利”看似對外來人口的不公平,但這也是沒辦法的辦法。網友“灌水干部”也認為,“海口的教育,實際上是在為全省甚至于是全國的教育做貢獻。”
“公平是相互對立與統一的,由于外來人口多導致本地的教育教學資源無法承載,目前情況下只能這樣。”海口市教育部門顯然也無法解開目前的難題。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有關負責人一再重申,在今年的中小學入學過程中,將首先安排區域內擁有本地戶籍的學生入校,對于沒能出具完整證明材料的,將由學校收集統計學生材料報送區招生辦,根據周邊學校學位空缺情況以及租房入住時間前后排序,由教育主管部門統籌安排入學,這位負責人一再強調,“讓孩子有學上是(教育部門)一直在努力做的事情”。
其實,在人民網記者采訪到的很多教育界人士看來,“讓孩子有學上”不僅僅是教育部門在努力,很多“爹”們也在努力,只不過,有的“爹”是在為孩子爭取入學機會,有的“爹”則是在為孩子爭取進入“好學校”的機會。如果目前的教育資源配置沒有太大的變化的話,海口中小學入學或許仍無法擺脫“拼爹”的時代。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