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近期因連日暴雨,汕頭市遭遇了特大洪災。有網友爆料,汕頭一鱷魚養殖基地被洪水沖垮,數千條鱷魚不知所蹤。汕頭政府應急辦在官方微博辟謠該養殖基地堤圍高,鱷魚無法游出,更未出現數千鱷魚游出情景。可之后電視臺就播出鱷魚出沒鏡頭,新聞稱確有鱷魚出逃,已捕獲19只,其余還在搜捕。
這邊當地應急辦辟謠的消息,剛給民眾吃了定心丸,那邊實拍捕獲出逃鱷魚的畫面,又讓人的心提到嗓子眼。涉事部門辟謠到了如此不靠譜的程度,難免讓民眾信任大打折扣。
突發事件發生后,往往是謠言滋生的旺盛期。而地方政府,理應第一時間發聲,讓信息披露跑過謠言,以正視聽。但信息披露要注重效率,更要遵循事實,而不能是“蘿卜快了不洗泥”,為了辟謠而辟謠。
遺憾的是,在汕頭鱷魚出逃事件中,當地應急辦的表現卻不怎么“專業”:雖然“辟謠”很快,可“鱷魚無法游出”的說法,卻惹人猜疑——在信息不對稱的情境下,它極容易讓百姓失去警惕,以為“此地無鱷”。可到頭來,媒體曝光的情況與此相悖。盡管說,這鱷魚是否是從該養殖場逃出,目前還存疑,可當地應急辦不完整的信息發布,卻可能間接地起到“傳謠”效果,帶來誤導效果。
或許汕頭政府應急辦發布“該養殖鱷魚無法游出”的消息,是為安穩人心,避免公眾恐慌,可即便如此,也不應急著否認傳言,而應在調查的基礎上,盡可能發布真實信息,這也能對當地百姓起到提示作用:注意避開危險水域,以防萬一。只顧著安撫群眾情緒,卻忘了“溫馨提醒”,是對其知情權的架空;而事實性誤判,也可能透支信任。
有時候,可怕的不是危險,而是捂蓋子的做法。在汕頭鱷魚“越獄”事件上,政府部門“辟謠”理應更審慎,尊重事實,規避“辟謠心切反傳謠”,既讓公眾少了對危險的警惕,還可能造成公信力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