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底開始,國內各大高校逐漸開始開學報到,又一撥90后揣著、背著、穿著嶄新的各類“新式裝備”入學。除去學費的各類消費以一萬元作為起步價,家長連呼“上不起”(8月18日新華網)
前有“老三件”——手表、自行車、縫紉機,是70年代末在改革開放的推動下,人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的體現,“結婚湊齊老三件”的觀念表達了對高生活質量的美好向往。現有“新三套”——蘋果手機、蘋果平板電腦、蘋果筆記本電腦,卻好像變了味,如今準大學生們入學齊齊換裝備,花個大幾萬“蘋果”加身,有必要否?
筆者認為此乃不可取,這折射出社會主流價值觀的偏離與扭曲,不利于孩子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消費觀。此等“新式裝備”歪風實在該及時掐斷。
孩子金榜題名,在踏上新的人生起點時,家長適度滿足孩子合理的“裝備”需求,只要量力而行,本無可厚非。可現如今,本應打點的各類書籍、學習用品等,被孩子們爭著要求置辦的昂貴手機、名牌服裝、高檔化妝品取而代之。生活、學習必需品,搖身一變成了各類奢侈品和易耗品,讓人好不無奈。奢侈裝備,不僅增添了一般家庭的家長們的經濟負擔,也給身處弱勢地位的農村家庭學生心中留下陰影和自卑。
論其深層原因,還屬社會不良風氣影響下,“拼爹”、“炫富”、“攀比”等病態心理在作怪。在新式裝備下,隱藏著“要面子”、“出風頭”的錯誤價值觀,盲目跟風,爭當“白富美”、“高富帥”,唯恐別人瞧不起自己。
殊不知,真正被瞧不起的絕不是裝備太差,而是知識和能力較量中的弱者。大學是高等教育所在地,是高人才綜合實力的競技場。而作為大學生,雖然擺脫了高考的枷鎖,但第一要務仍是學習。不僅是學習知識,更是提升能力。若一味追求生活享樂、攀比家境,連學生的本職工作都忘了,還談何為“學生”?
所以面對“新式裝備”歪風,要立即掐斷。社會上要樹立好學求知的良好風氣,不以“家境好壞”、“經濟條件”論英雄,從正面去疏導和引領準大學生們的價值觀。一方面,家長們要以身作則,教育孩子合理消費,培養孩子正確的價值觀。切忌用高物質承諾來刺激孩子學習,這不僅養壞了孩子“胃口”、助長了虛榮心,而且容易導致孩子貪圖享受、缺乏自食其力的責任感。另一方面,學校作為教書育人的重要場所,也應加強對學生價值觀方面的理性引導,如可以在錄取通知書上貼心提示“大學生活必需品”,避免裝備過多的尷尬局面。此外,營銷商和商場也應擔負起社會責任,倡導學生理性消費,而非大打“升學”牌,刺激盲目消費,鼓動奢侈消費,牟取暴利。
少一份蘋果手機傍身,多一些真才實學,拼裝備不如拼能力,這才是真正的“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