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對簡潔和樸素:拒絕花哨的聲光電,“舞臺”布景是看臺的“人工幕墻”,隊列、團體操、武術表演是“演出”的主體部分。如此場景猶如一場校園運動會的開幕式,“樸素”卻不“簡單”,有著不一樣的“精彩”。第十二屆全國運動會開幕式8月31日如期舉行,原來的預算是9000萬,最終只花了900萬(9月1日《揚子晚報》)。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9000萬預算只花了900萬,這誠然有值得民眾欣喜之處,因為,畢竟是省了錢,用最為樸素的方式,還原了體育的本質和運動會的初衷。然而,這同時又讓人感到更加震驚憂慮。
說震驚,是因為這讓民眾得以管中窺豹,公共財政預算和執行的伸縮性原來如此之大,預算和實際花費居然可以相差10倍之多。那么,其科學性、規范性、嚴格性和透明度又體現在哪里?之前的9000萬是如何算的、現在的900萬又是如何開支?這簡直是本“糊涂賬”。說憂慮,是因為以此對照,可知以往種種鋪張奢侈的開幕式、閉幕式之類,曾經造成了多么巨大的不必要的浪費。而如果公共財政預算和執行繼續如此粗放,可以因為上級領導的某方面意圖任意增加,又可以因為其某方面想法而任意減少,那么,即使此次全運會開幕式節省了大筆經費,也難保今后不會出現反彈,這些費用是否能繼續用在恰當的地方,也還是個未知數。
在大運會開幕式上暴露的財政之漏,也完全可能出現在其他領域。現實生活中,國家在許多經濟民生領域逐漸加大投入,但審計結果屢屢顯示,被擠占挪用的情形屢見不鮮,而實際成效更是大打折扣。在預算和執行本身漏洞太多的情形下,有些地方的公共財政已經淪為官員為打造自我“政績”而可以予取予求的“破口袋”,國家審計署對全國18個省、16個市和36個縣進行審計調查后發現,截至2009年底,政府債務余額高達2.79萬億元,其中7個省、10個市和14個縣的債務余額與當年可用財力比率超過100%,最高的達364%,陷入舉新債還舊債的惡性循環。可見,一些地方的財政已近乎完全失守。
從這個角度來講,此次全運會開幕式預算9000萬只花900萬,其積極意義并非僅僅在于省了錢,回歸了樸素務實之風,更在于它暴露了公共財政預算執行的漏洞之多之大,具有強烈的警示意義,揭示了一個根本的道理:反對浪費,珍惜民力,官員們樹立正確理念、自覺倡導遵循是很重要的,但更重要的則是要建立健全真正科學、民主、法治的財政管理體制,使公共財政從預算到執行都有嚴格的程序規范和監督約束,每一分錢的預算都要經過科學論證、公開透明,每一分錢的開支都要用于國計民生、務求實際成效。這樣才能“釜底抽薪”,標本兼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