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日,一篇稱“村支書性侵村民留守妻:村里一半都是我的娃”的文章,在網上被大肆轉載。9月3日,河南三門峽市委新聞發言人披露,已聯系到原文作者提供案情線索,卻遭拒;該市公安局已通過微博請求其提供線索,已便盡快破案。(9月4日《人民日報》)
應該說,面對“村支書性侵”傳言,此次三門峽官方的反應,值得肯定:在該“負面新聞”出爐,引燃公眾怒火后,當地市委、市公安局順應了民眾“按圖索驥,揪出‘蛀蟲’”的呼聲,第一時間介入調查,并征詢線索。
在新聞發布、微博聲明中,當地公安部門“歡迎監督”“盡快破案”等表態,謙抑而積極。它指向著破案,而非匆匆辟謠,這顧及了事態的“多重可能性”,也避免對輿論監督積極性的誤傷。
在輿論危機面前,地方反應敏捷,且敢于直面洶涌的質疑聲,這般謙卑審慎姿態,體現了難能可貴的公共理性。地方政府面對輿論事件,就該拿捏好公權作為的分寸,恪守公權倫理。也正因如此,輿論也就不會為難當地政府。事實上,這類聚訟紛紜的公共事件,正是地方治理能力的“試金石”。職能部門的應對是否得當,會引發鏈式反應,激起輿論臧否的水花。
毋庸諱言,“村支書性侵”傳言,確實太具心理沖擊力。盡管其真假尚需厘清,可它引發了社會關注。在此情境下,若當地職能部門閉門不應,或是習慣性地“先行辟謠”,恐怕會加劇輿論質疑。而三門峽市謙卑面對輿論監督的態度,恰起到了“降火”作用,也搭建了溝通渠道與對話平臺。
相較之下,有些地方應對輿論監督的方式,則堪稱拙劣:被“傳言”纏身后,不是“一點就爆”,就是封鎖消息,緊捂蓋子。這也架空了理性對話的機會,造成誤解與隔閡,輿論也難免倒向不利面。
對“村支書性侵”傳言謙抑回應,為輿情應對提供了良好范本。而公共治理,也亟須拿出關切輿論的誠意,在謙抑姿態中,尋獲民眾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