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農場開啟定安農民致富新模式
農業是經濟發展的命脈,對于有著23萬農業人口的農業大縣定安來說,農業發展、農民增收問題更是重中之重。作為繼種糧大戶、龍頭企業和專業合作社之后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家庭農場”,如今在定安如雨后春筍般冒了出來,并迅速改變著定安農業發展的格局,在促進農業發展、農民增收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山坡上新栽下的20畝檳榔苗翠意盎然,仿佛綠色地毯蔓延開來;魚塘里,新撒下的魚苗歡快地扭動著身軀,吸吮著從沼氣池中排出的沼氣液;豬圈里,剛剛投下的豬苗歡快的叫喚著;樹蔭下,小雞“嘰嘰”的唱著歌曲……
小小的農場雖說不大,卻有模有樣。陳明進是這家農場的主人,定安縣龍湖鎮桐樹村委會居丁村的普通村民。這是他今年剛剛流轉了20畝土地興辦起來的家庭農場,“照顧”這些小動物,“管護”這些樹木成了他每天必干的活。
“農村勞動力轉移,種田收益已不再是主要生活來源,辦個小農場,能頂半邊天。也不用出去打工受氣,看著別人掙錢心癢癢。”談及開辦農場的初衷,陳明進笑容滿面。
如果說陳明進的農場還處于起步階段,相對而言,同村的陳寧家庭農場已走上了正常軌道。1993年,陳寧發動全家開墾80余畝荒地,開始了自己的種養殖生涯。
“剛開始主要是種植檳榔和橡膠,后來把養豬場也從村里搬出來了。”2005年前后,陳寧以每畝200元的價格租了70畝地,租期30年,之后又陸陸續續開墾了幾十畝荒地,如今,陳寧家的家庭農場已初具規模:120畝菠蘿、10畝馬來西亞菠蘿蜜、20畝魚塘、70畝剛剛栽下的麻竹、1300棵還沒有開割的橡膠、3000棵檳榔、500棵黃花梨。此外,縣扶貧辦、畜牧局還幫陳寧蓋起了十余間豬舍,養起了130頭豬……
“除去土地流轉和雇工的費用,2012年收益5萬元,預計今年收益7萬元以上。”陳寧樂呵呵地說。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家庭農場概念,陳寧很關注。他覺得家庭農場對自己的狀況來說很對路,“期待能有更多優惠政策“陪嫁”家庭農場,讓農民得到更多實惠,自己可以利利索索地搞經營。”
隨著今年“家庭農場”寫入中央一號文件,各地發展農業規模經營的積極性大大被激發,紛紛大力推進土地流轉,家庭農場猶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在短時間內,就實現了跨越式發展。
定安農業局的數據顯示,截至2013年7月,全縣共有家庭農場921家,其中從事種植業的459家,從事養殖業的311家,種養殖結合的134家,從事其他行業的15家。
據相關部門負責人介紹,定安縣域經濟發達,僅塔嶺工業園就有各類企業75家,大量農村勞動力“洗腳上岸”,在家門口打工,種地不再是他們的主要生活來源,農民自發流轉承包土地現象較多,這為土地規模化經營創造了條件。據統計,定安已流轉土地6.3萬畝,約占全縣耕地的8%。和種糧大戶相比,家庭農場企業化程度更高。
家庭農場作為一種新生事物,其健康可持續的發展道路離不開政策的支持。
據了解,為鼓勵家庭農場的發展,定安縣委、縣政府加大了政策扶持力度,對家庭農場優先給予補貼和獎勵,優先提供貸款、保險和財政專項扶持等,在基礎設施建設、購買生產設備、倉儲上予以資金扶持,幫助家庭農場做大做強,同時協調金融部門放寬家庭農場和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貸款條件,簡化貸款審批手續,方便家庭農場和合作社貸款。與此同時,定安依托農業技術中心,為農場主提供專業技術支持,為家庭農場的蓬勃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依托農機中心,對符合條件的家庭農場在農機購置補貼等方面予以獎補。現如今,一大批集約化、精品化、生態化的家庭農場在定安雨后春筍般誕生、成長,成為定安現代農業發展中的新亮點。
?
?
?
相關鏈接
定安投6970萬建垃圾收集轉運項目 涵蓋10個鎮?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