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中央出了“八項規定”和“六項禁令”,全國上下“禁吃風”勁刮了好一陣子。目前,至少從公眾可見的明處,已再難見到公款消費明目張膽的態勢。這于國于民都應該是好事。可一逢佳節,市場就會定時傳出滿紙“思念公款”之聲,這不,中秋節來了,國慶節來了,月餅大閘蟹又賣不動,降價、甩賣……市場哀鴻一片,都將銷售壓力倍增的原因歸咎為“公款吃喝收緊”,一副沒有公款從此萬事皆休的哭喪模樣。
商人無利不起早,這是市場規律;但商人也應守道德底線并肩負一定的社會責任,這同樣是市場良性運轉的鐵律。禁止公款吃喝,必然會有商家短時受損,但從更長遠的市場看,卻可以創造了一個更為公平的自由競爭環境。有那么多商家對公款吃喝愛恨交加,原因主要有二:其一,公款吃喝過去的長期存在,業已打亂了市場競爭的自然平衡,在權錢裹挾左右之下,多數商家對非正常的市場競爭已主動調協適應,所以,對回歸正常的市場反而有些不習慣,“每逢佳節倍思公”便成了本能的應急反應;其二,有的企業從頭到尾就依附于公款吃喝存在,所以,離了這些“衣食父母”自然會哭爹喊娘,如果不能獨立面向市場,只有死路一條。但站在公平的立場看,它們豈非早就死不足惜。
所以,只要“禁吃令”堅持下去,“懷念公款”之風就必將成為過去。但對企業而言,若還整日抱殘守缺,失去了關鍵時候重振旗鼓爭奪市場的重要商機———失了公款是必然,再失了消費者之心,就必定是滅頂之災。
商家們不要忘了,普通而廣大的消費者才是決定市場勝負最終的上帝。但遺憾的是,現有市場中不少商家與消費者的隔膜卻日深,這種隔膜主要體現在產品的華而不實(譬如月餅、大閘蟹):一方面,商家不斷生產出一些價格虛高的產品,華麗的包裝或很多與產品無關的附加值,顯然是為公款消費量身定制,而非普通消費者的菜;另一方面,則是產品質量的低劣和虛假,就像陽澄湖大閘蟹還未上市就已有各種“陽”蟹開賣,混淆視聽,新月餅還沒熱賣就曝出八年前的月餅至今不腐不壞,讓人頓失胃口……價格讓人無法接受,質量又讓人不敢接受的兩種極端,使得對中國商家極為看重的節慶消費,非但哭不回公款的回頭,反而使他們錯失真正的上帝。
這股華而不實的市場風氣,不知從何時開始盛行,但明顯有公款吃喝的助力。公款消費一度左右市場,甚至改變了健康的市場競爭法則。這也造就了今日之中國消費者普遍缺乏信任的不安全心理,造就了部分中國企業不求專業精進、總走歪門邪道的不務正業,有的甚至失去立業之本。所以,今日之所有不適應,不過是市場回歸后的“大體檢”,成敗全看各商家是否也能回歸“健康”,走回正道。踏踏實實做好令消費者滿意的產品,這才是企業以獨立負責的姿態,在任何時候立于不敗之地的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