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廣西藤縣古龍鎮陳平村小學陳山分校,有30多名學生的家與學校之間隔著一座中型水庫。無論是刮風下雨還是烈日暴曬,這30多名孩子都得自己撐著竹筏,渡過約500米的水面去上學,這其中,最小的孩子年僅4歲。(9月8日《北京青年報》)
4歲的孩子本應牽著媽媽的手安穩地走進校園,而不是為了上學,無奈地撐一支竹筏,在飄搖中靠岸。然而現實是,這種無奈的情形已經存在了30余年。
但類似的新聞在我們的生活中并不陌生,許多貧困地區的孩子上學都面臨著“一水之隔”的困境。他們或踩著水中的石頭,或溜著跨江的鋼索,或伏在老師的背上,總之,他們的求學路注定充滿了坎坷。有調查顯示,僅云南普洱市墨江縣和四川巴中地區,就有百余座人行橋亟待修建。
誠然,為了解決貧困地孩子的上學難問題,國家作出了“不讓一個孩子失學”的莊嚴承諾。但有一點我們無法忽視:保障孩子上學路上的安全,與“讓每個孩子都有學上”同樣重要。
我們不會忘記在甘肅的校車事故中逝去的18個孩子,以及在那之后的無數次發生在上學路中的死亡事故。即便有了《校車安全管理條例》,校車事故仍然不時發生,更遑論連保護措施都沒有的擺渡?如果每天往返學校的路途,都是一次與生命的較量,這對孩子來說,是何等的悲哀。
此外,上學路途中的安全,也會直接影響到父母對上學問題的考量。據華中師范大學的一份調查顯示,上學路途遠已經超過經濟貧困、學習困難,成為農村兒童輟學的第一原因。由上學遠導致的事故高發,又進而引起了輟學率的再度反彈。
因此,解決貧困地兒童的失學問題,還應將路途安全考慮在內,而國家對此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孩子的童年不能在撐竹筏上學中度過,一艘安全的船、一座結實的橋、一輛安穩的校車,或許就能拯救無數面臨輟學的孩子。
去年,全國政協委員茅玉麟曾提出《呼吁為邊遠貧困地區的孩子架設安全上學之橋》的提案,而第一座“茅以升公益橋”也已經建立。這對我們不失為一種提醒:改善路途安全,財政不是唯一的出路。當面對財力不足的現狀,慈善或許也是另一種力量。
偏遠地區的孩子上學本就艱辛,不要因為一個路途的坎坷,又阻了一部分孩子求學的腳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