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教師節,學生都會以各種方式感謝恩師。今年,一種可等同于現金使用的教師節禮品卡格外火爆,讓這個充滿敬意的節日變味。在大部分家長看來,為了孩子不吃虧,少不了必要的“人情世故”。大部分老師們在收禮與不收之間,也有各自的為難和堅持。家長和老師都似乎有種“不得不送,不得不收”的無奈。(9月9日《京華時報》)
顯然,送禮與收禮的種種無奈,原因不外乎幾個:一者,因為教育投入不足,再加上受政策等影響導致教育資源配置失衡、發展不平衡,尤其是優質教育資源稀缺,使得不少人瞄準了這其中的利益空當,挖空心思搶奪優質資源,比如拼爹、拼財富、拼實力等等,而教師無疑成了家長們爭相送禮的目標,教師節更是最佳時機。
二者,師德的滑落也是導致送禮成風的一個外在因素,在過節送禮這種不良社會風氣的長期熏陶下,一些教師的道德也逐漸淪陷,將教育孩子當成了一種牟利的工具,通過收取物質來交換孩子的特殊待遇,在這種風氣不斷彌漫之下,家長為了讓孩子得到特殊關照,或者避免遭到教師冷漠對待,以及各種不公平焦慮,不得不送禮。
三者,教師收禮潛規則的形成,也與社會大環境有關。由于法制不健全,各種潛規則潛滋暗長,以至于不管遇到什么事,托人情、找關系成為常態,似乎不這么做,就不踏實,遇事求人儼然成為一種習以為常的潛規則。在這種潛規則下,一些人習慣利用權力、金錢、關系走后門,擺平一切事情,教育領域同樣也不例外。
毫無疑問,教師節送禮潛規則褻瀆了教師的職業,而且對孩子正確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十分有害。更長遠看,這種潛規則日益盛行,還將損害教育的公平,影響教育的長遠發展。因此,這種“無奈”的潛規則亟需徹底根除,而這,不能光靠教育部門出臺禁令,也不能依靠個別教師對不收禮的倡導,而是需要“內外兼修”。
其中,內修指的是教師需要加強自律,潔身自好,遠離收禮潛規則,用負責任的教育向社會、家長證明,不送禮也無礙于教育公平。外修,一方面是不僅要加強道德規范、約束,也要加強法律懲治力度,使教師不敢越雷池一步,不會為小利而冒風險,另一方面,要加大教育投入,均衡教育資源配置,從而實現起碼的教育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