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徹底解決特權車問題,要徹底消除特權現象,一定要創造條件讓公眾起來監督,沒有什么力量可以代替這個強大的力量,這種監督本身,就是公民權利意識最好的訓練和啟蒙,公民意識的成長,其另一面就是特權的萎縮,這才是特權現象消失的最終希望。
9月起,吉林、安徽兩省分別把懸掛“吉O”和“皖O”號牌的機動車,視為假牌或無牌車輛。至此,在全國各個省區市中,包括河北在內,取消“O”牌的省份已經超過半數。但是特權車牌取消后,公車特權能否得以有效遏制?“隱形”公車將如何監督?公車改革近20個年頭,有哪些問題亟待從制度上規范和根治?這仍是公眾十分關注和期盼解決的問題。
“O”牌車,在老百姓眼里其實就是特權示范車,這種特權的存在,是對公平路權的直接挑戰。特權車長期存在,反映出我們社會的某種病態,一是我們對特權的容忍度還很高,這和中國社會進步的大背景極不協調;二是一些人對享受特權不以為恥反以為榮的心態,扭曲了正常的價值標準,把社會公德的底色給涂模糊了,結果是人人都想擁有特權,人人都想體驗特權帶來的快感。
我們常常憂慮社會公德的衰敗,其實,當權利平等已經成為普遍的主流價值標準時,追求特權,擁有特權,享受特權,以享受特權為榮,就是最大的道德敗壞,就是對道德源頭的致命污染。從這個角度說,清理特權車,不僅要特權本身,更要清除特權觀念,更要鏟除特權意識滋生的土壤。
“O”牌車的存在,于法無據,于理不通,是特權的偏好,是設計出來的特權,是對特權的制度性庇護,反對特權,首先就要清理這種有制度支撐的特權。特權車之所以長期存在,關鍵是背后的一個“權”字,清理特權車,就必須遏制權力本身的利益擴張沖動和可能性。否則,解決了特權車問題,特權仍然會在其他領域其他層面頑強地表現出來。
特權意識,說到底,是一種封建等級觀念在今天的復活,是把自己視為高民一等的“牧民”者,表面看只是一個車牌問題,其實背后有深刻的思想根源。清除特權意識,最好的辦法是行動起來鏟除特權現象,尤其是要鏟除特權滋生的制度性土壤。不僅如此,鏟除了一種特權現象,還要警惕出現新的特權變種和花樣。比如撤了特權車牌,一些地方的官員就使用小牌號、特殊號段等新的形式,還有一些地方干脆讓所有上路交警把領導車牌號都記在心里,表面上雖然沒有特權車,但特權照樣暢行無阻。
應該看到,“O”牌特權車只是中國社會諸多特權現象的一個縮影,一個符號。其實,中國社會的特權現象很多,我們固然無法在短時間內把所有特權現象清理干凈,但對于招搖過市的特權,必須盡快清理干凈,給老百姓以信心。遺憾的是,2004年上海開始在全國較早全面取消“O”牌,至今已近10年,這項本該早就推廣的改革卻在各地動作遲緩,至今還有近一半省份未取消,可見特權構筑起的既得利益力量之大。這告訴我們,鏟除特權也需要頂層設計,不能全靠地方官員的道德自覺。如果我們對看得見的特權都沒有勇氣動刀,都放任其繼續招搖于市,這不但是政府公信力的流失,也是對普通老百姓平等權利的不尊重。
特權現象的存在,一方面是權力自我約束自我監督不夠,另一方面,更是長期社會監督乏力的結果。因此,要徹底解決特權車問題,要徹底消除特權現象,一定要創造條件讓公眾起來監督,沒有什么力量可以代替這個強大的力量。這種監督本身,就是公民權利意識最好的訓練和啟蒙,公民意識的成長,其另一面就是特權的萎縮,這才是特權現象消失的最終希望。
建立在特權之上的超級尊嚴,它的另一面,是在擠壓公眾普遍的權利空間。老百姓對時下正在進行的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充滿了期待,期待之一,就是通過這次嚴肅的活動,壓縮對特權現象的容忍度,“O”牌特權車就是其中之一。那些還沒有取消特權車的地方,應該正視和回應公眾的期待,不要讓全社會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