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退休后的曾紀禎仍在不斷思考如何辦好報紙。
曾紀禎為自己有幸參與創辦海口晚報而自豪。1988年9月中旬,他從海口廣播站調到正在籌建中的海口晚報社,與同仁們一起經歷蓽路藍縷的艱辛,使夢想變為現實。10月18日,全國第一家特區晚報———《海口晚報》宣告誕生,掀開了海南新聞史嶄新的一頁。當天下午,創刊慶祝會在海口市委招待所舉行,時任省委書記許士杰、市委書記林明玉和市長李金云等省、市領導,中央和省、市新聞單位的同行前來共同歡慶。《海口晚報》創刊號送到會場,同仁們急切地捧起散發著油墨芳香的報紙,瀏覽四個版面,讀《發刊詞》,讀祝詞賀語,讀一篇篇報道、一幅幅圖片。人人心情興奮,溢于言表。
這一天,他把一張創刊號,連同那段日子的辛勞、那些歡慶的場景、那份興奮的心情一起珍藏。25年后的今天,他找出珍藏了這么多年的這張創刊號,細心地掀動開始發黃變脆的紙頁,重讀依然清晰的文字和圖片,重溫曾經的歲月,心頭涌起感恩的暖流。他說:“我心懷感恩,是因為《海口晚報》給了我新聞生涯安身立命的處所,報社同仁給了我同向同行、同甘共苦的溫暖,廣大讀者給了我關愛和理解……”
往事并非皆如云煙,經過時間的淘漉,沉淀在記憶里的細節依然清晰。
創業艱難,當年的工作、生活條件都十分艱苦。一項草帽、一輛單車、單車前頭的筐子里放著的采訪本和筆,這就是曾紀禎采訪時的全部行頭。時序流轉,寒暑交替,這副行頭伴隨他走過了那些“苦樂年華”。
他跟記者憶創業歲月,說凡人小事。一天下午一場雷陣雨后,他采訪歸來。在一條坑坑洼洼的土路上與一名挑擔叫賣的小販迎面相遇。他急忙避讓,對方也忙著避讓。沒想到甩動的籮筐刮到了單車的后輪,小販腳下打滑,身子趔趄要摔倒。他趕緊下車去扶,卻不料自己也站不穩,和小販一齊跌坐在泥濘里。兩人相望著,眼里都有歉意,都說“對不起”,又都笑了起來。
他回到家,一陣忙碌后又騎車出門,把剛寫好的稿子送往設在海南華僑中學的編輯室。當時,報社租用海南華僑中學的校舍做編輯室和印刷廠。回來的路上想起偶遇小販的一幕,心中生起溫熱的感覺。時光流逝,他記者生涯經歷的許多人事都已淡去,這件凡人小事卻留存下來,至今記憶猶新。
曾紀禎在緬懷中思考,在思考中追述。
那是1995年3月上旬,他采寫通訊《“金牛”在呻吟,“釘子”誰來拔?———向市委、市政府進一言》。這篇通訊如實報道當年金牛嶺上亂砍樹木、亂倒垃圾、亂占土地搭建等屢禁不止的現象,反映市民要求市委市政府敢于碰硬徹底治理的呼聲,得到了時任市委書記陳玉益的肯定和支持。稿子于1995年3月9日海口晚報頭版發表,當即在廣大市民中引起了強烈反響。市委市政府撥出專款實施改造工程,發動和組織數萬軍民開展義務勞動,使面積105公頃的金牛嶺舊貌換新顏,于1996年1月向國內外游人開放。
他總結采寫《“金牛”在呻吟,“釘子”誰來拔?———向市委、市政府進一言》的體會,歸納了3個“點”:在思想上,領導和群眾都滿意的結合點;在時間上,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關鍵點;在文字表述上,既反映事實說真話又把握分寸不偏激的平衡點。
他要求自己把適度作為新聞工作的準則、人生的遵循。堅持自重、自律,保持適度的心態,做到三個自覺:自覺遵守憲法、法律和宣傳紀律,把握好報道的分寸、力度和時機,及時準確地報道新聞信息,發揮輿論監督的作用,反映群眾的愿望和呼聲;自覺維護新聞的真實性,不利用輿論工具來發泄私憤,不為追求轟動效應而歪曲真實,不為不正當的利益而弄虛作假;自覺發揚團結協作精神,與同行和諧相處,攜手并進。
歷史給人方向感,“看歷史,就會看到前途”。從周報到日報,從四版到十六版,從單一傳播形態到多樣傳播形態……歲月如歌,海口晚報走過了25個年頭。他說:“回顧25年,我找出了珍貴的記憶,也看到了美好的前景。值此良辰吉日,讓我把感恩和愿望匯成對海口晚報的祝福:祝您生日快樂,愿您前程似錦!”
?
?
相關鏈接:
張仲彩:那些年,我們一起為之奮斗的晚報?
?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