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每年持續大投入支持農村飲水安全工程,但每個市縣農飲工程不同程度存在重建輕管問題,有的使用率低,有的甚至被荒廢——那些飲水工程沒人管沒人用
核心提示
水,是生命之源,與老百姓的生命健康息息相關。為了解決農村飲水安全問題,“十二五”以來,海南省每年安排數億元資金,支持各市縣建設農村飲水安全工程。
今年省委、省政府更是將此列入“十大為民辦實事”。上半年,全省建成農村飲水安全工程達122處。
然而記者調查發現,海南省每個市縣農村飲水安全工程,都不同程度存在重建輕管問題,部分工程甚至因無人管成了“爛尾”工程。不少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在運行和管理上仍存在一些突出問題,一些村鎮水廠缺少配套設施、水質不達標、入戶率低、運營不規范、無人管理、水費過高等等,運行前景堪憂。一些地區的居民甚至守著新水廠,天天高價買水喝……
居民之憂
地點:儋州市中和鎮
守著新水廠不用寧愿高價買水喝
8月21日,儋州市中和鎮居民曾榮亮打開自來水龍頭,看了看,“還是不敢喝”。于是,拿起水桶,買水去了。
水,是有人從儋州市新州水廠或林場買來,再轉手賣給中和居民的。價格按桶計算,一桶25公斤。
“今天(8月21日)的價格是一桶水2元,算是便宜的,之前曾漲到3元/桶。”曾榮亮說,家里一共5口人,從2010年就開始買水喝了,今天買了4桶水,可以用上2天。
“買來的水很貴,只是用來做飯和飲用,洗衣服、洗澡就用水井里的水,但每個月要買20多桶水,費用50元,這相當于一噸水要100塊錢。”曾榮亮給記者算了一筆賬。
中和鎮中和居委會副主任戴玉堂介紹,中和鎮墟上1萬多名居民都是靠買水度日,每次賣水車到來,居民都是排著長隊搶購水,熱鬧非凡。
一位“水商”告訴記者,一車10桶水,從新洲水廠或中和林場香蕉基地批發,價格是3元/車,拉到中和鎮,一車至少可以賣到20元,他平均每天可以賣5車。而像他這樣的“水商”,有10多名。
然而,奇怪的是,就在中和鎮北門江邊上,一家投資2000多萬元、日供水量達3000噸的水廠建成已有2年。居民怎么守著新水廠不用,還要花高價買水呢?
“這個水廠是2010年動工開建,2011年7月建成通水,但是水質有問題,大家一直不敢用。”戴玉堂告訴記者,新自來水廠流出來的水偏黃,用這個自來水煮出來的飯也是黃色的。將水裝在盆里,過夜后會發現水面有一層泛白物,用手一摸,有點滑,政府檢測是鐵、錳超標。
“即使是這樣的水,也時常中斷,而且水費又高,所以很多人都自己打井。”中和居民反映,按照規定,海南自來水水費價格為1.5元/噸,但是在中和,卻設了一個9元/噸的門檻,即,用水在6噸以下的按照9元收費,超過則另計。
水廠之困
如果24小時運行1天要虧3000多元
中和鎮早在1984年就建了自來水廠,并安裝了管道,為鎮上居民供水。2010年,由于中和鎮居民增加,老水廠供水不足,作為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儋州市中和鎮新自來水廠,于2011年7月正式建成投入使用。
據業內人士透露,建水廠之初,沒有考慮到中和地下水鐵、錳超標,缺少配套的除鐵、錳設施。
儋州市農委副主任吉家川解釋,新自來水廠流出來的水偏黃,是因為當時新建自來水廠只新建了主管道,而通往居民家的管網還是使用老自來水廠的。老管網長時間沒有清理,導致生銹,新水廠供水足,壓力大,把鐵銹沖了出來,水就呈黃色。
據悉,中和鎮老自來水廠是中和鎮政府籌資修建的,建成后該鎮成立了中和自來水公司,屬于鎮辦企業,之后又將水廠轉移給私人老板葉衛強承包,自負盈虧。2011年,儋州市農委將新水廠建好后,移交給中和鎮政府管理,中和鎮政府又轉包給了葉衛強。由于中和自來水廠承包人自身沒有相應的資金和技術支持,自來水廠存在管理不善等問題。
按照規定,自來水廠應該定期清洗管網。而中和鎮某干部透露,為節省成本,管網至少10年沒有清洗過了,管網生銹也是因為中和自來水廠時常中斷供水,導致管網長時間不使用而生銹。
然而,葉衛強卻向記者抱怨,之所以有時中斷供水、未按規定清洗管網,是因為自來水廠運營成本大。
“新水廠在過濾消毒等方面比老水廠要求更高,運營成本更大。一般來說,鄉鎮自來水廠運營5年內是虧本的,之后隨著用戶用水量增加,就可以盈利。”儋州市農委水務科負責人陳明安說。
據介紹,中和新自來水廠建設標準是,每天24小時不間斷為6萬戶居民供水,水量3400噸,水費1.5元/噸,利潤為7%,折合下來,每天成本約4740元。但是目前,中和鎮每天用水量僅為1000噸左右,如果按照1.5元/噸計算,每天只能收到1500元,水廠24小時運行的話,每天就會虧損3000多元。
吉家川介紹,中和新自來水廠設計標準是根據中和鎮居民和周邊農村6萬人口計算的。但是由于自來水廠建好后,“管道只入村,不入戶”,大部分村民至今沒有用上自來水,真正使用戶數只有1萬個。
由于用水不多,也導致了中和自來水廠出現了水費較高、管理運行不暢等問題。而這種現象的發生,也促使中和居民棄之不用,形成惡性循環。
設施之病
沒有鋪設管道水塔成擺設
由于中央和省級財政用于農村飲水工程的資金有限,沒法做到管道進村入戶,導致集中供水入戶率低。
受地理位置和土壤結構原因,海南省農村飲水安全問題一直是個難題。
省水務廳農村水利處負責人說,水質不達標、水量不夠、保證率不夠、來回取水超過20分鐘,只要符合其中任何一項,都可以判定該地區飲水不安全。
據悉,海南省飲水不安全主要情況有:部分沿海地區由于海水入侵,造成地下水咸化,如東方感城,樂東九所、佛羅、黃流,儋州新州,文昌會文等,涉及50個鄉鎮;飲用水氟化物超標;在沿海四周聚集區、中部基巖區及瓊北火山巖地區地下水鐵、錳含量普遍較高;部分干旱地區村莊水源缺乏。
為解決海南省農村飲水安全問題,海南省采取集中供水、分散供水、城鄉供水管網向農村延伸等方式,以中心水廠輻射農村,推進農村飲水安全項目建設。“十一五”期間,海南省投資近10億元建設供水工程1236處;2011年至今年上半年,海南省又實施建設了農村飲水安全工程540處,投資近5億元。
不過記者在調查中發現,不少農村飲水安全工程,由于配套設施不全,出現了使用率低、入戶率不高、受益人口少等問題。
分散供水主要為村莊建深井和水塔。但是,部分村莊由于管網鋪設不到位,水塔沒有得到很好的利用。文昌市龍樓鎮昌美村一深井水塔已經建了3年,至今未得到利用。村民陳先生表示,因為政府沒有鋪設水管,而村民也沒有自己鋪設,導致水塔荒廢。
儋州市東成鎮邁格村,由于土地質量問題,地下水含有黃泥土,含鐵量較高。去年,儋州市將邁格村新建深井水塔列入農村飲水安全工程項目,投入30多萬元,當年12月正式竣工投入使用。然而,深井就建在村口,因為缺少配套的過濾、消毒、降低含鐵量等配套設施,從水塔流進村民家里的水,含鐵量依然較高。
集中供水,主要是新建、擴建水廠。但是不少村鎮水廠因缺少管網鋪設,導致入戶率低。以中和鎮為例,該鎮屬于火山巖地區,地下水鐵、錳超標,新建的自來水廠本是為解決中和鎮墟及周邊村莊共6萬人飲水問題。但是,作為農村飲水安全工程的鄉鎮自來水廠的預算只負責將管道鋪設到村口,入戶則需要農民自己出錢鋪設管道。但是,村民表示,使用自來水需要繳納水費,還要自己出錢鋪設管道,這不合理。到目前,新水廠用戶人數也僅為1萬人。
省水務廳農水處副處長盧佐峰坦言,這種現象在全省很普遍,由于中央和省級財政用于農村飲水工程的資金有限,沒法做到管道進村入戶,導致集中供水入戶率低,只有陵水、萬寧等少數市縣,撥出專項資金,將管道鋪設到農民家中。
管理之痛
有人建無人管水廠成雞肋
由于后期管理難,大部分鄉鎮選擇轉包給個人承包者運營,而這也導致了亂象叢生。
不僅是配套設施不完善,讓新建的農飲工程成“爛尾”,而建好的農飲工程,也常常因為出現管理運行不暢等問題,導致農民飲水困難。
按照規定,村鎮水廠建成,通過水利部門的工程驗收合格后,就要移交給鄉鎮政府,由鄉鎮政府負責管理運行。但由于資金、技術、人員“三缺”,大多數鄉鎮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據了解,農村飲水安全工程運行費用,主要包括電費、人員經費和管網設備維修費等。農村飲水安全工程運行管理經費主要依靠水費,省市縣均沒有安排財政補貼。運行管理費用高,又沒有固定經費,成為農飲工程運行管理的難點,一些鄉鎮視其為“燙手山芋”。
盧佐峰表示,目前,海南省村鎮水廠共有60多家,如果嚴格按照水費1.5元/噸,24小時不間斷供水的規定,基本上是虧損的。因為,海南省在設計水費標準時,雖然給水廠留了7%的利潤,但是由于入戶率低,而已入戶的農民用水量少,單位水成本提高。
盧佐峰說,海南省在飲水安全的宣傳上也存在不足,農村大部分群眾還沒有充分認識到飲用地表水的危害,觀念沒有轉變,難以接受花錢用水。
一項調查發現,近九成農民僅從肉眼判斷水質的安全,沒有意識到水中的氟、氯、鐵、錳等元素超標對人體的危害性;85%農民愿意花錢用水,但能接受的費用一般在5元/月左右;15%農民表示只要交錢就不用水。特別是當前農村“留守”家庭較多,老人和小孩更不愿交錢用水,這就造成農飲工程實際供水規模低、運行成本高。
由于后期管理難,大部分鄉鎮選擇轉包給個人承包者運營。而這也導致了亂象叢生。
三亞、樂東、儋州等部分村鎮水廠就出現承包者提高水費,有些甚至高達2元/噸-3元/噸,加大了農民的負擔,而有的村鎮水廠干脆在用水淡期停止供水。
同時,為獲取更多利潤,承包者承包水廠后,沒有按照規定管理管道、清洗管網,導致部分地區管網破壞,影響飲用水水質。
據業內人士介紹,為降低成本,不少水廠過濾消毒設施不完善、運行不順暢,加上后期管理不規范,海南省農村飲水工程水質合格率偏低。
記者了解到,鄉鎮政府把自來水廠移交給私人承包者經營,但是自來水供水時間、管網維護維修、管道定期清洗、水費收取等方面一直存在監管空白,而農村自來水衛生檢測方面,也因為較分散、投入大,檢測頻率過低,部分水廠一年檢測不到兩次,檢測結果也未向用戶公布。 嘗試之路
地點:瓊海、屯昌
城市向鄉鎮供水城鄉水價一個樣
為解決個體承包者管理運行村鎮水廠存在的種種不規范,海南省有市縣嘗試用新方法來破解此難題。
屯昌嘗試將村鎮水廠交由縣自來水廠統一運營管理;而瓊海市則嘗試通過官網延伸,市自來水廠為11個鄉鎮供水,實現“農村供水城市化、城鄉供水一體化”。
目前,瓊海市自來水廠除向嘉積中心城區和周邊農村供水外,供水管線已輻射延伸到博鰲、塔洋、潭門、官塘、福田、上埇、朝陽、泮水、萬泉、新市等11個墟鎮,解決了近12萬農村人口的用水問題。
“供水管網資金由政府、水廠和村民共同承擔,政府先后投入了2300多萬元,水廠投入了近1000萬元,政府和水廠投入的資金主要是將管道鋪設到村口,而入戶管道則由村集體集資。”瓊海市自來水公司經理郭興說。
塔洋鎮福寨村,2011年市自來水廠的管道鋪到了村口,村民們集資1.2萬元,將管道延伸至各農戶家中。村民吳丹花擰開水龍頭,干凈的自來水嘩啦啦地流出來。她說:“以前,村里都是喝井水,由于水有點渾,打上來后,要放上半天,等泥垢沉淀后才能用。通了自來水后,就不用這么麻煩了。”
據瓊海市水務局有關負責人介紹,瓊海市自來水廠向農村供水,也提高了水質合格率。
水價方面,瓊海市自來水廠實施的是同網同價,即城市用水和農村用水均是1.5元/噸。吳丹花說,家里6口人,3個月交一次水費,一次40多元。
“現在,如果農村供水單獨核算成本,肯定是虧錢。不過,我們采用城鄉供水一體化的模式運營,將農村、城市用水成本一起打包,可以保持微利保本經營,按每噸1.5元的水價,水廠有0.1元/噸的利潤。”郭興說。
自來水公司需要實現規模化運作,才能降低運營成本。“瓊海市自來水廠一期總供水能力為9萬噸,每天達到7成的供水能力就可以微利了。”郭興說,現在水廠每天供水7萬噸,其中向農村供水約1萬噸,已達到規模供水降成本的效果。
郭興認為,農村水市場是有潛力的,農村實現自來水供應已是大勢所趨,從長遠來看,是有經濟效益的。“以塔洋鎮為例,2002年,每天用水不到5000噸,現在每天要用2.5萬噸。隨著農民逐漸意識到地表水的危害性,農村用水量會逐年提高。”
有業內人士表示,雖然農村供水利潤微薄、甚至微虧,但是市縣和較大鎮墟,因為人口密集,水廠供水是有利潤的,政府可以嘗試通過打包的形式,將城市水廠與村鎮水廠交由一家公司運營,通過城市利潤反哺農村。
他山之石
農村飲水安全工程運行管理是全國性難題,2011年中央一號文件就要求,落實農村飲水安全工程的管護主體,加強運行管理,確保工程長期發揮效益。目前,已有部分省份開始探索長期管理辦法。
2008年,浙江省出臺了《浙江省農村飲用水工程長效管理指導意見》,提出圍繞“三個一”(落實一個專職機構、落實一筆專項經費、建立一套管理制度)破解農村飲水工程管理難問題。
安徽省淮南市也出臺了《農村飲水安全工程運行管理辦法(試行)》。規定,市、縣(區)兩級財政建立農村飲水安全工程運行維護資金,列入財政預算,市、縣(區)兩級財政按5:5比例籌集維護資金。農村供水工程實行有償供水,按照“鼓勵使用、減輕負擔”的原則,實行基本水費和計量水費相結合的水價制度。
海南可4招破解
業內人士建議,總結各省的經驗,海南應該從四方面破解農村飲水工程后期管理。
一是政府應該制定相關規定,規范村鎮水廠運營管理,并加強監督。同時,對從事農村飲用水工程管理人員進行崗前培訓,讓其掌握農村飲用水水質管理、小型農村飲用水工程運行維護、管道維護與維修等業務知識,實現持證上崗。
二是建立和完善農村飲用水水質監測網絡,加強對農村飲用水安全工程供水水質的監測和檢測,并優化監測指標和監測頻率。
三是對分片集中供水和分散小型供水工程存在征收難、經費平衡難的問題,出臺鼓勵政策,在合理確定工程水價和征收額度的基礎上,建立財政獎勵機制,實行“以獎代補”,一方面樹立農民自覺繳納水費的意識,另一方面也給予適當的補助,彌補運行管理經費的不足。
四是設立農村飲用水專項管理資金,主要用于小規模水廠(供水站)和偏遠欠發達地區勞動困難、水價不能按成本到位的水價補貼、管理機構的工作經費、水源地的保護、水質的監測等。
?
?
?
相關鏈接
海南4年內75座鄉鎮將有超濾水廠 新建超濾水池129座?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