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國60歲以上人口突破2億,并預計在2030年突破4億情形的降臨,養老問題在近年來迅速爆發為一個熱門議題。日前,國務院頒布的《關于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將“開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養老保險試點”。不想,消息一出,立刻引發了輿論的強烈反彈。
但事實上,正如民政部副部長竇玉沛所回應的,以房養老是一種自愿的、自主選擇的行為,屬于個性化、高端化的市場化養老模式。國務院頒布的《意見》中,只有以房養老引發熱議,但對于明確政府要對城鄉“三無”老人、低收入老人、經濟困難的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無償或低收費的供養、護理服務卻被主流輿論所忽視了。從《意見》本身來看,政府養老的基本模式并沒有變,只是在確保政府兜底的同時給予市場養老模式一定的制度空間。拋開輿論本身的情緒積累和偏好,國務院出臺的《意見》并沒有什么特別不妥之處。
然而,如果只是將目光鎖定在一部分輿論對“以房養老”政策的誤解上,那么就可能喪失了對社會公眾憂慮養老問題的真觀察。實際上,近段時間以來,養老話題引發的爭議十分頻繁。不久前,清華大學教授楊燕綏的“50歲退休,65歲領養老金,15年間男的做園丁,女的洗衣服”言論被曝光,更是引發全民聲討。學者的研究和判斷想必有其特殊的鋪墊和語境,但在延遲退休不斷被提上議程的背景下,此類言論產生的沖擊足以證明公眾對于養老金短缺的真切擔憂。
一個必須要提出的背景是,中國的經濟改革在啟動市場化模式之后,盡管一度搞過住房、醫療和教育的市場化運作,但在養老問題上一直相對保守。無論是“單位制”的人群,還是市場上奔波的一般員工,繳納養老金的重要性都不言而喻。而且事實上,政府也一直在宣揚“養老靠政府”口號,這使得廣大公眾在認知上一直將政府養老看成是一種不容懷疑的現象。所以,一旦政府表示出鼓勵“市場化養老”的姿態,民眾的恐懼也就不可避免。
除了養老金短缺和政府養老模式的消失帶來的恐懼引發了人們對養老問題的更加重視之外,另一個導引人們關注的原因在于現行養老體制的不公平因素。如前所述,經濟改革之后的中國沒有放棄政府養老的模式,反而通過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的進程逐漸擴大政府養老的普及范圍,但與此同時,養老金的雙軌制問題卻一直沒有得到解決。公務員和事業單位人員在不用繳納養老金的情況下,退休之后的養老金卻大大高于繳納養老金的企業職工,這種巨大的因為政策導致的不公平問題已經愈演愈烈。很多時候,一則與養老完全不相關或者與雙軌制毫無關系的新聞,居然也會被牽引到養老雙軌制的問題上,由此可見一斑。
的確,廣大公眾在理解“以房養老”的政策時,其印象往往是“大養老”的概念,而非養老問題的某個具體面向。換言之,輿論對“以房養老”政策的誤解只是其一,其二在于公眾對養老問題的綜合憂思:包括對延遲退休、養老金短缺、雙軌制等問題的共同焦慮。所以,一場偽爭議的背后并非沒有真問題,而假如這些真問題得不到妥善解決,那么可以預見,類似的偽爭議必將會越來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