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了中秋日,那些剩下來的月餅,流向何方一直是大家想弄清楚的。業內人士稱,對此目前并無有效監管,下架月餅最終去向全憑商家的良心。(9月20日《重慶商報》)
下架月餅的去向,需要有一本明白賬。這“賬”顯然需要監督部門去做。其實,在銷毀月餅方面,也已有相關的規定。回收后的月餅無論是否處于保質期,均不能再進入生產、銷售領域。回收產品后的處理流程,廠家須做詳細記錄,包括回收原因,回收數目,以及回收后的處理方式等,“如果進行了銷毀,還需登記見證人姓名。”可規定是一回事,能否執行卻是另外一回事,而這樣的規定,如果全憑商家的良心,是不可靠的,因為商家的良心也是很容易出問題的。有時,在利益面前,商家的良心根本就禁不起誘惑。
月餅下架,需要監督“緊盯”。要主動出擊,而不是坐視不管,更不能憑商家自行操作。月餅去向這本“賬”如何做?這關系到消費者的健康。一方面,在月餅下架之后,監督就對廠家的月餅去向進行緊盯。看看剩余多少,又是如何處理的。其處理方式需要及時向公眾“匯報”,讓公眾清清楚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