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從未像今天這樣關注德國大選,這是歐債危機以來德國在歐洲地位進一步上升的明證。周日舉行的德國大選向歐洲釋放出三大穩定信號:
一是穩定歐盟政策,挑戰仍在前方。歐盟的未來系于歐元區,歐元區的未來系于德國。這是歐債危機爆發以來觀察家的普遍感慨。歐盟的銀行業聯盟、歐元區經濟增長政策、外交政策,都在等待德國大選結果。默克爾第三次連任成功,給歐元區市場和外界釋放了穩定歐盟政策的積極信號,意味著默克爾主導的歐元救助路線得到了多數德國民眾的肯定,默克爾將有更大的信心和底氣,在歐元區繼續推進緊縮,鞏固財政政策。
可以預見,未來幾年,在德國的主導下,歐元區將繼續沿著緊縮、鞏固財政和結構改革的路線前進。令人欣慰的是,反歐元政黨“另類選擇黨”獲得的選票略低于5%的門檻,未能進入議會。當然,明年5月歐洲議會選舉,將再次檢驗歐盟政策方向,如果反對緊縮政策的左派力量占據歐洲議會多數,歐盟政策將再掀波瀾。
二是穩定德國政局,檢驗就在當下。德國大選攪動了德國的政治格局,自1949年以來保守陣營中的重要一員——聯合執政的自民黨因為得票率未超過德國選舉法規定的5%“議會限制門檻”而首次被踢出了議會,一個反對歐元的新黨“另類選擇黨”在全國異軍突起,給德國政壇帶來變數。德國總理默克爾大選中贏得全面的個人勝利,但其所在的保守黨派似乎距離獨自掌權所需的選票還差一些,可能不得不說服左翼黨派加入聯合政府,或與中左翼的社會民主黨重新組成“大聯合政府”。德國公眾將會歡迎左-右翼聯合執政,德國的歐洲盟友們也抱同樣立場,希望社會民主黨或許可以軟化一下默克爾堅決要求困境中的成員國緊縮財政的做法。
盡管在選舉中取得了輝煌的勝利,但默克爾第三個任期的工作不會一帆風順。不論最后組成什么樣的政府,她的新任期都充滿了重大挑戰,其中包括:完成從核能到再生能源的復雜轉變、為一個備受衰退和高失業困擾的歐元區制訂愿景、并且避開日益迫近的人口危機。在歐盟機制建設上,默克爾的勝選也意味深長。默克爾與基民盟傳統立場距離越來越大,基民盟主張一個聯邦制的歐盟,以歐盟委員會為中心,擔負真正的歐洲政府角色;而默克爾認為,權力中心應該在歐洲理事會,主張跨政府聯盟,各國政府及其領導人擁有最后發言權。
三是穩定中德、中歐關系,希望寄托未來。歐債危機爆發以來,歐洲最大的經濟體德國經濟形勢穩定,財政穩固,失業率處于歷史低位。默克爾執政8年,得到了廣大德國民眾的信賴,其執政能力、執政風格和人品得到了民眾的廣泛認可和擁護。大選期間,中國并未成為話題。我們有理由相信,中德關系將繼續得到健康穩定發展。德國大選向歐洲發出了穩定、延續的明確信號。這為中德、中歐合作描繪了廣闊的空間。德國是歐盟的輪轂,中德合作大有可為,這將推動中歐推進投資協定談判并為接下來可能啟動的中歐FTA談判奠定了基礎。
(王義桅,察哈爾學會高級研究員、中國人民大學歐洲問題研究中心教授,海外網專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