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通過明察暗訪的形式來解決“四風”問題、加強機關效能建設的做法,莊德水表示:加強機關效能建設關鍵是要解決整個基層政府的職能問題,地方政府的職能要明確定位,人員要定編。他說:“現在基層政府有一種很不正常的現象,有編制的人不好好干活,卻聘用一些臨時工沖在一線,這樣就必然會產生人浮于事的現象。(9月22日《中國青年報》)
有編制的活讓沒編制的干,沒編制的比有編制的肯干,這種倒置怪相,用常人的思維來看確實不可思議,但在基層政府中這種現象卻普遍存在,專家的論述可謂一針見血。
近年來大凡在公務行動中出了什么亂子,一般都是臨時工干的,從概率上推斷也印證了沒編制的沖在一線這一觀點。為何有無編制要這樣有些“擰巴”的干活?其一因為各自“飯碗”的質量不同。編制代表“鐵飯碗”、“金飯碗”,輕易不會打破,也不能打破,衣食無憂,長期端著已經審美疲勞,沒了壓力自然沒有動力。臨時工是“瓷飯碗”、“泥飯碗”,屬于易碎品,自然小心輕放,一旦工作不力就有衣食之憂,壓力大了工作自然賣力。其二是因為對于管理者的價值不同。有編制者一般都有來頭或有“資歷”,有話語權,在領導提拔使用上有發言權,一般領導不會輕易得罪。無篇制者基本沒啥“來頭”,一般也沒什么發言權,請來就是干活,不干活就走人。思路決定出路,管理者和被管理者思路上的倒置決定了編制與干活的倒置。
其實在基層政府,這種類是的倒置還比比皆是,如資歷決定收入,拿錢多的不干活,干活多的拿錢少;如鞭打快牛,干活多的越干活,不干活的越少干;如此,多干多出錯,少干越安全,樹大招風、樹下乘涼。這些現象既是機關人浮于事的表現,又是情況愈發嚴重的背后推手。要醫治這些機關怪相、怪病,一方面要打破編制這個“鐵飯碗”,讓擁有編制者有危機感,那怕讓很小一部分人因為工作態度有可能失去編制,亦會發揮“鰱魚效應”。
另一方面要按照公平的原則,由政府帶頭執行同工同酬同待遇,減小編制與無編制的差距,讓二者處于統一起跑線上公平競爭。在社會保障日益健全的今天,減少編制這種人為的差距已經勢在必行。
文/黃先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