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自貢一母親因嫌兒子的哭鬧聲吵到自己睡覺,用雙手掐兒子的脖子十余分鐘,導致其窒息死亡。(9月18日《華西都市報》)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亞圣”孟子在兩千多年前描述的理想社會,似乎依然還存在于“理想”之中。天下兼相愛則治,推己及人的境界也許一般人不容易達到,但“老吾老”、“幼吾幼”所關涉的卻是我們的至親至愛之人,維系的是世間最起碼的人倫親情。
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續,但他們自身也是單獨的個體。而現實中把子女當私有財產的有之,當累贅的有之,當“寵物”的有之,忽視孩子的訴求,漠視孩子的自尊,無視孩子的人權。或者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將孩子送進“超級中學”、“高考工廠”,巨大的心理壓力得不到排解,最終成為弒師、自殺等悲劇的主角;或者有求必應,大包大攬,不培養他們獨立生活的能力,致使丟了錢包的大學生像父親手中的“提線木偶”一樣,在遙控指揮下才知道如何報警、掛失,顯示出生活最基本常識的缺失;或者橫眉冷對,拳腳相加,讓孩子在缺乏安全感的環境中長大,幼年的陰影埋下成年后報復社會的一大根源。孩子本是祖國的花朵,如果沒得到春風化雨般的愛心澆灌,反而不時遇到狂風襲來、葉落花殘,那么,身體的傷痕或許可以愈合,但心靈的創傷該如何修復?
父母是最好的老師,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課堂。教育的方式可以多種多樣,但最起碼應該尊重、捍衛兒童的生存和發展權等基本權利。《兒童權利公約》的基本原則是:無歧視、兒童利益最大化、生存和發展權以及尊重兒童的想法。身為父母,竟如此踐踏法律、漠視生命、挑戰道德底線,虎毒尚且不食子,人心竟如此冷漠、殘忍,令人發指。
如何做人是做好父母、教好孩子的第一步。中國歷代家規、家訓、家范無一不把教子女做人作為重點內容,歷史上的嚴父慈母也無一不是在教子女做人方面為人稱頌。父母應該以身作則,建立民主平等的家庭關系,保持樂觀穩定的情緒狀態,培養孩子開朗活潑的性格,鼓勵孩子樹立勇氣和自信,引導孩子學會自立、學會交往,把子女成長成才視作社會賦予的光榮使命,與孩子共同成長。
生命是一個輪回,讓孩子看到成人的“老吾老”,從小在心里種下孝順的種子,便是一種很好的“幼吾幼”的方式。社會是一個大家庭,愛自己的父母子女,進而推及他人的父母子女,用溫情驅散冷漠,用行動詮釋大愛。父慈子孝,母賢女淑,兄友弟恭,姐親妹睦,美麗中國夢,需要億萬“家庭夢想”的共同托舉。
文/肖瓊